王树声为何当大将 王震为何没授大将军衔?
王震为何没授大将军衔? 1955年最有可能评大将的4人是肖克,王震,刘亚楼,许世友,都评了上将,而最有可能评上将的许光达评了大将.肖克为二方面军代表不如许光达,红二方面军的二,六军团不是同一渊源,肖克在二方面军地位,如同皖南事变后归新四军的八路军.
肖克,王震,刘亚楼3人都出自一方面军.3人如为大将必挤兑其他山头名额.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是现在空海军发展变化.其实当年和装甲兵,工程兵,公安军,铁道兵同为一个级别.
到现在海,空军武警也是大军区级别.同样许世友,也不如王树声更能代表四方面军,不过是许世友经历更吸引人一点. 其实当时10个大将里面真正有军功也就是粟裕和陈赓,黄克诚和谭政都是政工将军,徐海东是吃历史老本,张云逸和王树声一个是新四军副军长,一个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都是因为照顾资历和平衡派系山头,罗瑞卿当过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和解放军华北野战军政委,资历够格,更关键的是1955年授衔时,他不仅是公安部长而且是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给个大将正合适。
肖劲光资格没的说,又是海军司令,也是蛮合适的。 综合下来就是许光达同志这个大将实在是天上掉馅饼啊。当时授衔的理由主要是一代表红二方面军和一野派系及山头,而是他担任装甲兵司令员,而当时苏军装甲兵司令就是个大将,为了对等给个大将。
但仔细看来这些说辞都是靠不住的。如果照顾派系山头,肖克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二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可以说始终是红二方面军和120师这一路的副帅,仅次于贺龙。
但是毛主席对他有看法,一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师时,肖是红二方面军领导层中唯一态度明确地支持张国焘,不主张两军北上和一方面军及中央会师的。
而是1939年120师发生了著名的三王(王震,王首道,王恩茂)反贺的事件,毛和贺龙都认为此事的背后主使是肖克,把这笔账算到他头上了。所以一直压着他肖克。 而且1955年授衔的主要主持者是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和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及军委秘书长黄克诚三人。
肖克和彭黄二人在红军时期就有嫌隙宿愿,从后来1958年反教条主义时,这二人对肖克下狠手往死里整也可见一斑了。所以肖克只能出局,委屈地成为57个上将里面的第一个上将了。
肖被排除掉后,按理说应该是王震了,红二方面军就下辖2,6两个军团,副总指挥肖克兼任2军团长,王震任6军团长。八路军120师下辖358和359两个旅,王是359旅旅长。
但是王震在解放战争中隶属一野时对彭德怀的指挥颇有不满和彭搞得很不愉快,而且贺龙也对当年三王反贺之事耿耿于怀,10个元帅他得罪了2个,而且当时彭还是评定授衔的现管,他也只好被不予考虑了。 如果1955年的时候,他还在新疆担任封疆大吏独当一面的话,对他圣眷优隆的毛还是会给他个大将。
可惜他已经离开新疆到当时国务院最小的一个部-农垦部当部长,带着人去北大荒开荒去了,等于是从军队专业地方了。所以他也只好当上将了。
肖克,王震都不给,卢冬生又死了。只好给许光达了。 1955年评定军衔的时候,在元帅、大将这两个顶尖级,对于红军时期的各个方面军,是都有安排的。比如,为了照顾红二、红四方面军,代表他们的贺龙、徐向前被评为元帅,许光达、王树声被评为大将。
贺龙、徐向前两位老帅那是当之无愧。王树声作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尽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是很出彩,但被评为大将也是众望所归。但是,就红二方面军来说,许光达说不上是最出色的战将,起码萧克、王震无论战功、威望、职务都在许光达之上。
其实,这就要刨根问底了。南昌起义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带领起义军一路打到广东,在揭阳等地遭国民党重兵围困,部队被打散。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化装逃到香港,而余部在朱德的带领下,转战粤北、湘南,最后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而贺龙谢绝党中央劝他到苏联避难的主张,秘密回到家乡桑植,组织湘鄂西暴动,与此同时,贺龙的战友周逸群在洪湖地区组织暴动,而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黄埔军校学生许光达1929年10月被党中央派到洪湖地区,参与领导革命武装。
可见,许光达是红二军团前身红三军的重要干部。而萧克、王震,都是井冈山时期在中央苏区成长起来的我军将领,原来都隶属于红一方面军。
直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他们带领红六军团一路转战,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后来,红二、六军团长征,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延安的党中央下令组建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原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转隶红四方面军并更番号为红三十二军,军长为著名的从奴隶到将军的罗炳辉)组成。
所以,考虑到这种渊源,尽管萧克、王震比许光达职务高、战功大,但是因为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正根的干部,并且至少在1930年左右其职务比萧克、王震高,后来还有留苏的背景,便于与苏联的接触,所以,1955年授衔的时候,尽管许光达再三真心的推辞,大将的军衔还是落在他的头上了。而萧克、王震被授予上将的军衔。 各大将代表的部队
粟裕:红一方面军、新四军、第三野战军; 徐海东:红四方面军、红十五军团、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新四军,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因病休养; 黄克诚: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新四军、第四野战军; 陈赓: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第二野战军; 谭政:红一方面军、八路军(后方、总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四野战军; 萧劲光:红一方面军、八路军(留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四野战军; 张云逸:红一方面军、新四军、第三野战军; 罗瑞卿:红一方面军、八路军(抗大、野战政治部)、华北野战军;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中原军区(解放战争初期)、嵩岳军区和鄂西军区(解放战争中、后期); 许光达: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
由此可见,许光达大将是十位大将中仅有的红二方面军、八路军第120师、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代表。我想,这很可能至少是许大将自己不愿获授大将军衔,却做不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有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我军的装甲兵是需要重点加强的兵种,装甲兵的司令员与苏军打交道较多,而苏军的装甲坦克兵有兵种主帅和元帅军衔,所以,如果我军的装甲兵司令员是上将军衔则军衔太低,与苏军打交道时有所不便。
我个人倾向于相信这一说法。 理由一,军衔固然是军人的荣誉,1955年我国军队的授衔也确实有对军人的历史论功行赏的作用。但是,军衔最主要的作用应是服务于现实中军队的人事管理。
参加本题讨论的大部分朋友似乎只注意了“论功行赏”,却忽略了军衔最主要的作用; 理由二,我国军队当时较多仿效和学习苏军的制度与军事思想,而苏军设有与苏联元帅同属一级的苏联海军元帅军衔和低于苏联元帅,却同属元帅的炮兵、装甲坦克兵、空军、工程兵、通信兵主帅军衔,由此可见苏军中各军兵种的地位。
这对我国军队显然有一定的影响。实际上,我国军队1955年军衔制的军衔等级设置初步方案中就曾有过兵种元帅,这是另一个话题,就不多说了; 理由三,我国当时的国力还很弱,在军队建设上只能有所侧重。
从朝鲜战争的实际来看,我国军队的装甲兵较弱确实是影响整个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是上将,而不是大将?不错,从级别(正兵团级)、职务(空军司令员与装甲兵司令员在当时并列)上说,许光达大将与刘亚楼上将完全相同,而且空军与装甲兵同是当时我国军队侧重发展的力量。
但这时可能另外的因素就发挥作用了,比如,刘亚楼上将出自红一方面军,而且加入中共和中共军队的时间都晚于许光达大将,有六年时间在苏联学习(许光达大将在苏联学习五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