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比利林恩 《比利林恩》李安谈电影创作:比利为何最后决定回到战场
这个本身也有一点矛盾,我62岁了还在慢慢地成长,对自己命运还在认识中,这个电影就是讲这些事情的,是在讲我自己一个成长的事情。其实我期待成长这件事情,我的成长是非常慢的。
另外对新的媒体、新的表达方式,这个我有一点心急,跟我的年龄也有一点关系,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我可能一步做了好几步,因为我自己也不年轻了,所以我很急切地把它呈现给观众。这几天的经验让我感觉非常安慰,我很兴奋,因为我这么快手快脚地拿出来,其实心里是非常不安的,不知道观众会怎么反应。
技术与故事:技术帮助意识流表达, 检讨人性和社会反差
电影作品除了艺术性的表达之外,还需要技术的支撑,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技术来支撑这样一个故事?
李安:这个故事讲的是感官上的差异。军人在打仗的时候,尤其这些年轻男孩第一次打仗,他的感官是全开的,非常敏感、尖锐,你把这样一个感官突然放到回到美国虚假的一场活动里面的时候,对他来讲是过度的刺激,所以有这样的反差。
如果不是想用这个新技术我不会想拍这部小说。因为这个小说都是内在的观察,一般的电影很不容易做到第一人称这样的视角,或者一个亲身体会,以感官为主、思绪性的电影,属于意识流这样的电影,回忆跟现场看到的一些反差,所以我觉得这个跟新的媒体不只是很好的结合,而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