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棻的诗词 沈祖棻:“当代李清照”的风雨绝唱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她的词,被认为堪比李清照而胜于李清照;她的传世之作<涉江词>受到诸名家好评--汪东(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一千年无此作矣黄裳(作家):高出于三百年来的女

她的词,被认为堪比李清照而胜于李清照;

她的传世之作《涉江词》受到诸名家好评——

汪东(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一千年无此作矣

黄裳(作家):高出于三百年来的女词人

她被认为是20世纪中华诗词界最杰出的女词人。

然而,对于她,沈祖棻,这位才貌双全的海盐籍“江南诗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嘉兴人并不熟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海盐诗词爱好者王留芳听人说起沈祖棻。沈祖棻是谁?王留芳遍访海盐各界,查找她的资料,寻访她的足迹。他发现,原来沈祖棻在中华词坛曾那么光彩夺目。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对沈祖棻诗词的研究中。

2002年,沈祖棻诗词研究会在海盐成立了。大量有关沈祖棻的史料和作品,从四面八方飞向研究会。2009年4月12日,海盐县委、县政府举行纪念沈祖棻先生百年诞辰暨学术研讨会,沈祖棻的女儿、外孙女及曾外孙女,第一次来到海盐寻根,许多专家学者汇集海盐,品鉴沈祖棻的诗词,更有民间作曲家当场动情吟唱沈祖棻的著名词篇,随着那沉郁悲愤伤感的旋律,大家仿佛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她的词作—— 写个人,更写民族危难

1932年,沈祖棻以一首《浣溪纱》成名。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当时她在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就读二年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汪东在批改作业时看到这首《浣溪纱》时,大为惊叹。二十出头的少女沈祖棻,就此因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赢得了“沈斜阳”的美名。这首六句四十二字的小令,层次分明,章法严密,表达了对民族危难的深愁。“鼓鼙声”明指前一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和当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受知汪东先生后,她专力填词,佳作不断。自1932年到1949年,前后共创作了500多首词,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期间。这些词便是1949年春她手定而成的传世之作《涉江词》。

《涉江词》结集出版后,好评如潮。汪东评价:“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黄裳则评:“高出于三百年来的女词人。”

晚年她写出了著名的长篇诗作《早早诗》,被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未有的佳作”,“用童心的灯火照亮了苦难和屈辱的灵魂的暗隅”。此诗震动诗坛,朱光潜题诗赞道:“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经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独爱长篇题早早,深衷浅语见童心。谁说旧瓶忌新酒,此论未公吾不凭。”

沈先生被称为当代李清照,两个人确有诸多相似,颠沛流离、程沈关系(指他们相恋)、生逢战火的动乱……但就词论词,沈先生词的内容、艺术成就我个人认为大大超过李清照。李清照词大多数关注个人遭遇,但沈先生的词不同,她关注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的遭遇写得很少。

沈祖棻上世纪50年代的学生、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吴志达说起沈祖棻,既饱含深情又客观思辨。他师从沈祖棻21年,从她1956年调入武汉大学,直到1977不幸车祸去世。

沈先生第一年给我们上课,讲宋词赏析。现在大家都很喜欢的《宋词赏析》就是根据当时的讲稿整理的。她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她的宋词讲得很好,很特别。大家都很喜欢她的这门课。

她用词写史,从抗战到解放后,主要时代的脉络都写在她的作品中。她怨而敢怒,不仅敢写,而且还敢于保存下来,既有苦难经历又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壮怀激烈,与日寇殊死拼搏,喊出了“来生见”的誓言。沈祖棻闻后涕泪交加,她挥笔写下《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乱笳鸣。叹衡阳去雁,惊认晚烽明。伊洛愁新,潇洒泪满,孤戍还失严城。忍凝想,残旗折戟,践巷陌,胡陭自纵横。浴血雄心,断肠芳字,相见来生……

在连天烽火中,她的词作广为流传,给人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她的词学理论—— 有创作敏感,又不乏理论深度

在20世纪80年代,得风气之先的第一部词作鉴赏专书,便是沈祖棻的《宋词赏析》,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评价这部理论专著“像一朵报春花,问世之后,即引来百花盛开,从这本书之后,各类词作鉴赏的著作蔚然大观”。

在20世纪词作鉴赏的大观园里,有两本引人注目的标志性著作。一是俞平伯先生的《读词偶得》,另一本便是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

如果说,《读词偶得》的出版标志着词作鉴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那么,《宋词赏析》的问世,则标志着词作鉴赏从政治功利性的解读向审美鉴赏的回归;如果说《读词偶得》代表着一个新的起点,那么《宋词赏析》就是一个里程碑,预示并引领着20世纪词作鉴赏高潮的来临。

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叫钟锦的哲学系教授,说起沈祖棻诗词对他的影响,坦诚率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沈祖棻两本学术理论专著的推崇,并直言不讳地指出,百年来古典文学研究存在一个误区——

我初中时候读了沈先生的两本著作《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这两本书把我带进了古典文学的大门。很多年过去,我也成了一个老师,很多学生来问我,如果他想研究词学,我推荐的第一本书肯定是《宋词赏析》。

我认为这本书是最好的词学入门阶陛,不是看十遍八遍能扔掉的。我每次看的时候,激动的心情不亚于读《涉江词》。这不仅仅是通俗。我要对普遍的一个观点提出反对,认为她的这本书缺少理论。只要我们注意点就发现,沈先生不仅像程千帆先生所说的是以她的词学敏感去赏析,我也反对说她是以诗人独到的视角,我认为她表现了一个学者非常全面的视角。她对历代各派词人非常熟悉,加上她独特的感受,既有创作的敏感又不乏理论深度。通过这门书向上可以走到理论的高度,赏析词学,向下可以贴近作品,成为一个词人。

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沈先生做词人好,词学理论不好?百年来古典文学研究存在一个误区:西方自然科学方法传入之后,词学研究兴起一个思潮,词学全部用严整的科学方法,把一个本身带有非常主观,要把自身融入到理论中的人文学科的理论变成一个冷僻客观的没有生命力的自然科学。现在文学研究沿用了社会学的方法,把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来研究,抑或沿用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来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都离开了文学本身,走向了文学之外,离文学越来越远。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沈先生的《宋词赏析》可以使我们重新走向文学的正轨。

她的爱情—— 文章知己,堪比“赵李”

沈祖棻与李清照,有着太多的相似。拿词作来说,李清照有《漱玉词》,沈祖棻有《涉江词》。拿爱情来说,“昔时赵李今程沈”。沈祖棻与程千帆的爱情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也有得一比。他们的婚姻都很美满,但都处乱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两人相识于青青校园,本是才子佳人,却生逢国难。在颠沛流离中,他们避难安徽屯溪,于1937年9月仓促成婚;在战火连连中,传世之作《涉江词》一篇篇问世。她诉相思,“忘却相思,犹梦见,墜欢如故。何苦?连梦也,不如休做”(《燕山亭》);念家园,“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浣溪纱》);忆江南风物,“竹槛蕉窗雨乍收,纱窗轻簟小茶瓯。枕边茉莉暗香浮” (《浣溪纱》);诉离乱夫妻分离之苦,“孤烛影成双,驿庭秋夜长” (《菩萨蛮》);悲故国山河, “但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高阳台》),“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浣溪纱》)……

一篇篇词作或隐或显地记录着沈祖棻夫妇的流亡生活。

1940年4月,沈祖棻因腹中生瘤前往成都动手术,不料医院失火,她仓皇逃出,所有衣物都被烧毁。程千帆闻讯惊恐万状,当找到妻子时,两个相拥而泣。

1942年夏,她身体渐渐康复,和丈夫一起到成都金陵大学教书。1943年秋,因中文系人事纠纷受到排挤。次年春,因怒而揭发学校将政府发给教职员的平价米高价出售,夫妇俩一起被学校开除。

1949年,38岁的沈祖棻剖腹产下女儿程丽则。产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起初怎么也找不出病因,最后才发现原来剖腹时庸医将手术纱布遗留在了她腹内。为此她饱受两年病痛,连肠子都烂掉一截,不得不做多次手术才把纱布取尽。

就在她在上海做手术时,上海解放。目睹陈毅大军进城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她激动万分。 

1957年,程千帆被打成大右派,沈祖棻成为“罪人的妻子”,但“沈先生公开场合从来没说要和程先生划清界限,程先生在大会上被批判,回到家里,沈先生准备好西瓜,给他吃”。忆起恩师,吴志达有着无尽的敬意,他说,那时“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夫妻很多。

文革开始后,程千帆属严重审查对象,夫妻城乡两隔。生活、精神上的磨难没有压垮她,长年的病痛折磨也没有让她丧失生活信心。她与女儿相依为命,与丈夫诗词唱和。沈祖棻感赋:“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程千帆唱和:“巴渝唱遍吴娘曲,应记阿婆初嫁时。”后来女儿出嫁生子,外孙女早早(张春晓)承欢膝下,成了她晚年生活的一抹亮色。为此她写出了著名的充满真诚和生活情趣的长篇诗作《早早诗》:“一岁满地走 两岁咀舌巧 娇小自玲珑 刚健复窈窕 长眉新月弯……”

可惜天妒英才。1977年6月27日,一场车祸让中华词坛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此后,程千帆穷己之力,将妻子的词作和论文整理、结集出版。“30多年前那个酷热的夏天,我父亲承受心灵的巨创和身体的伤痛,在珞珈山下那个简陋潮湿的平房里挥汗如雨,日夜伏案,为我母亲整理遗著。母亲去世后,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她的作品存世扬名,因为这是对我母亲最有价值的回报和纪念。”女儿程丽则深情忆父母,令她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儿早早承外婆衣钵,“早早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虽然不能达到我父母的高度,但是也有所成。”文学博士早早,现任暨南大学副教授,喜欢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