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名人:固体火箭专家邢球痕(图)
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时遇到了“拦路虎”,原小样试验都成功了,而到了大试验总因喷管烧穿造成失败。该型一级发动机有4个喷管,其中任何一个喷管有故障,试验就可能失败,失败一次的浪费是惊人的。对此邢球痕出了个主意,用同样直径的另一种现成的厚壁试验发动机配一个喷管做试验。
该发动机可重复使用,单喷管又比4喷管试验少用了四分之三的装药量。用此办法先后做了几次小试,成功后,再正式上4个喷管一试即成了。邢球痕的“酷”点子既减少了浪费,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进度。
在内蒙古任41所所长时,邢球痕全家住在一间小平房内近10年,直到1980年才搬进了楼房。有一位年轻人分到了邢球痕以前的房子,便满心欢喜地准备入住。不承想,所长旧居的墙上竟然有一个大口子,风呼呼地直往里吹,大冬天房内只有7摄氏度。年轻人心里直犯嘀咕:“这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所长一家是怎样住过来的呀?”
邢球痕因工作关系多次见到张爱萍,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次张爱萍在视察四院时问邢球痕:“你还有什么要求?”邢球痕坦言:“四院分散在山沟里,不利于发展,可不可以搬出山沟?”张爱萍对前来陪同的陕西省副***说:“四院要迁到西安市,希望多支持。”两个月后,国家三线调整办主任即来到四院考察。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四院人在西安市东郊田王地区建起了一座崭新的航天城。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两弹一星”功臣表彰大会。会前,***、***、朱容基亲切接见了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代表。在300多名胸前佩戴着大红花的代表中,邢球痕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一张近两米长的珍贵照片记录下了那难忘的一天。
邢球痕有种军人气质,中等个头,身板笔直,清瘦的脸庞上棱角分明。年过七旬仍精神矍铄,给人以坚韧、干练和耿直的印象。44年前,邢球痕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时,便与固体火箭事业结下了一世情缘。
为使我国火箭技术发展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国家于1958年6月从前苏联引进了近程导弹资料,从仿制开始踏上漫漫天途。1959年9月,邢球痕作为组长承担起固体火箭推进器的研制任务。
人们都羡慕花朵怒放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蓓蕾浸满了奋斗的汗迹。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邢球痕一边吃着野菜、黑馍,一边帮助工厂消化引进的图纸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细心的他与同事们在堆积如山的图表中“移山填海”,凭着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精神,发现了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200多处错误,便一一记在小红本上。
当他们向驻厂的前苏联专家反映时,“老大哥”才恍然大悟。随即邢球痕他们将错处一一改正,保证了工厂加工产品所需。前苏联驻北京总代表闻知此事后,惊诧邢球痕年纪轻轻竟如此精心钻研,跷起大拇指连声赞叹:“多有才华的年轻人!”
想请邢球痕讲讲自己的故事,真是难于上青天。于是,笔者只好打起了“迂回战”,找他的老同事和下级来“破译”他的“航天年轮”。一些几十年同邢球痕共事的研究员如此点评邢球痕:“他是当之无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奠基人之一!”
5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核潜艇上发射导弹武器。这除了要综合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全惯性制导系统和小而轻的弹头等高技术外,还必须攻克潜艇水下发动机点火的技术难关。潜艇中部嵌有发射导弹舱,舱内并排安装着导弹发射筒。发射时高压气体从筒的底部进入筒内,以极大的推力使导弹穿过筒盖与导弹之间的隔膜,导弹冲出水面后发动机才能顺利点火,之后导弹即按制导系统的指令飞向靶标。
你也许会问,中国有这种“深海超级堡垒”吗?答案是肯定的。
1982年10月,波浪翻滚的大海牵动着国人的心潮,我国将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10月12日,某型号潜艇水下发射第一发试射失利,整改后发现还存在尾罩上的脱落插头打击发动机喷管这一隐患,但在现场又一时难以解决,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呀!
面对按时实施第二次发射与不带疑点上天的军令,四院的喷管强度能否经得住这种意外的打击?邢球痕的大脑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开来,他找到总指挥程连昌副部长,表示发动机可以在最佳时间试飞。总指挥说:“这种事不能靠拍胸脯,必须有实验数据。”邢球痕于是对程连昌进行了一番真情告白。总指挥这才放心,总设计师也决定第二发如期发射。
原来,在该发动机进靶场之前,为了解发动机可行性有多高,能否经得住意外的考验,邢球痕让技术员杨思孝用榔头把完好的喷管扩散段试验件绝热材料打裂,小杨却不敢打。邢球痕说:“这是做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让你打你就打,我承担责任。”小杨还是想不通,不愿打。在邢球痕的再三动员下,小杨才如法炮制。打裂后再用非金属材料修补后的产品试车仍然无恙。没承想,这个未雨绸缪的试验在关键时刻竟起到了关键作用。
10月16日,第二发导弹似海底蛟龙飞出水面,腾空而起,潜艇水下发射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春光融融的1983年2月,邢球痕一走马上任四院院长,便全身心地带领全体职工向高新技术发起总攻——当年即拿下某新型号,年底进行地面热试车。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有机纤维缠绕壳体,设计、工艺、技术难度大,厂房、设备条件又较差。
邢球痕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厂所一线,他鼓励职工们坚持科学态度,克服恶劣环境,敢字当头搞科研。在他的激励下,43所职工改装了我国第一代机械式缠绕机,用于第二级玻璃钢壳体缠绕;对配方、张力测试、排沙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在较短时间里便缠出了大型复合材料壳体。
为使两种新型号发动机能在年底前进行首次地面热试车,各承制单位都抓紧时间完成各自任务。可是在某产品装药时,忽然出现壳体脱粘问题。邢球痕来到现场,说这不行,绝对不能带着问题送去试车,要求工厂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这时有人提议,由一人钻进壳体用钢刀切药,先挖出壳体内的部分药然后再修补。当时已装药若干吨,反对者认为这样不安全,怕磨擦引起爆炸。邢球痕广泛地与一线工艺技术人员探讨其可行性。一位姓熊的工艺员说他曾用过钢刀切药,因钢刀锋利、坚硬,摩擦反而小,不容易出事故。邢球痕果断拍板,批准了钢刀切药的方案。
时值盛夏,狭小的壳体内药味刺鼻,闷热难当。邢球痕先钻进壳体察看情况后,才让工人师傅开始挖药。开始半小时换一人,以后15分钟换一次,这样连续工作了两天,才挖尽脱粘部位的药剂。挖药过程顺利而安全,工人师傅对脱粘部位进行修补后,终于满足了设计要求。
1983年12月25日,经过修补的发动机如期进行热试车。“点火”命令下达后,轰鸣声震撼着大地,巨龙般的烈焰从喷管尾部喷薄而出,各种测试仪器显示正常,试车成功。3天后进行了另一台新型发动机点火试验,同样获得圆满成功。
中央***副秘书长张爱萍听到这一喜讯,专程来到四院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试车录像和试车后的发动机部件,他高兴地说:“一级、二级试验成功了,这是固体火箭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新的一代。”他又指示说:“第三级也要抓紧搞。”此番,张爱萍欣然为四院题词——攻克险关,才智无穷。
为保证第三级发动机在当年上半年试车,邢球痕又带领全院职工开始了新的征程。同年6月30日第三级发动机试车成功,使发动机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出了一大步。至此,四院人已登上了一座座航天动力高峰,摘下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由于大型发动机的试车成功,为以后战略导弹的立项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故某重点型号上马后,上述两台大型发动机分别被采用为该型号的一、二级发动机。此时已担任四院科技委主任的邢球痕,继续主持与参加各阶段的技术评审和综合技术评审。该型号交付后,连续三次飞行试验弹无虚发。当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大型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电视机前的邢球痕已是热泪盈眶。
“典型的布尔什维克”,这是邢球痕的老战友对他的评价。
邢球痕因长期紧张工作积劳成疾,身患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疾病,可他仍像一台永动机一样不停地转动着。一次他到43所307室察看壳体缠绕情况,走着走着他犯病了,头晕、呕吐、大汗淋漓。室主任关国山要送他去医院,他执意不肯。
休息了一会儿,察看完生产全过程,他才放心地回去。在1987年11月份的一次体检中,查出邢球痕患上了肾癌。此时正值岁末,他顾不上去医院,一直忙到1988年3月,部署完各项工作才去北京301医院住院动手术。手术后邢球痕接受了45天化疗,可一脱去病号服回到西安他就立即换上了工作服。
1998年11月邢球痕退休了,闲不住的他,在西安航天集团天风科技转化研究中心“下海”当起了董事长兼总经理。虽当着“头儿”,他却三年没在该中心拿过一分津贴,办公事还经常自己掏腰包。
如今71岁的邢球痕身体仍很硬朗,精神气爽。在家他是挺温柔的模范丈夫,做饭、洗衣等家政样样干得利索,像干事业一样乐此不疲。老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痛,他经常搀扶着老伴在户外散步。这已成为四院生活区一景,多少人都羡慕他们这对出双入对的“夕阳红”。
邢球痕爱爬山,黄山、华山都留下了他的镜头;在事业上,他从不倦怠、停歇,不断地向新目标跋涉。近年来,他带领几位退休的老科技人员,围绕全固体运载和导弹技术,深入开展了新的运载方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邢球痕虽然已经登上几座固体事业的高峰,四处风光绮丽,彩霞满天,但放眼眺望,他总感到前方还耸立着更多更高更美的山峰。正如他的名字“球痕”一样,在宇宙的星球之间,谁说没有留下他的深深足迹呢?(文/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