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凯洛夫“三中心”教育思想的弊端
凯洛夫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著名教育理论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即通常所说的"三中心说",他强调以系统的知识技能去武装学生。凯洛夫的教学思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盛极一时,可产生的影响却非常长远。
针对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民普遍缺少文化的现状,凯洛夫的"三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掌握系统的知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也为当时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以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和成人意志的服从者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界根深蒂固,阴魂不散,其弊端和危害也就越来越明显,其具体表现是:
一、以教师为中心,造成师生关系不平等,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掌握知识、寻求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把教师当作教学的主宰、权威、教学的代言人,而学生则成了"听众",成了一种无生命活力的被动学习者,使得学生对高高在上的教师不敢也不想接近,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不平等,因"教师中心"理念的作祟,也是师生关系紧张的根源。
没有学生的主动活动、积极参与的学习,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效果低下。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看实物记住30%,既听讲又看实物记住50%,看过后自己描述便能记住70%,既动手又描述能记住90%。
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强调"听"这种违背学生生理、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要记住知识往往弄得劳累不堪,而且是事倍功半。
更大的危害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极为有害的影响。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学生只能一味顺从和接受老师,如果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就被看成是对老师的大不敬,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像有个学生指出老师某个字的读音错误,老师竟呵斥该生:"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更有甚者,据说有老师讲解试卷,因拿错了答案,牛头不对马嘴时,学生感觉明显不对劲,提出答案有误,老师还振振有辞为错误辩服,第二天老师自己发现拿错了答案,才又重新订正。
这种师道尊严,严重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更严重的后果是对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学生不敢对知识生成过程进行亲自探索和体验,不敢从内心独特的经验出发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不敢怀疑权威,只能唯唯诺诺接受。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剥夺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质疑探究的权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造成我国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有个时期,许多名牌大学生竟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曾有个报道,说在国际数学奥赛中夺得金牌的数学王子竟在澡堂不会调冷热水,差点被烫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离开了父母的照顾,离开了中学老师的"灌和喂",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一落千丈,最终被迫退学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位留美博士就说:"我们中国学生凭成绩挣奖学金绝对没问题,但要搞科研就远远没有美国学生轻松。
"这就一语中的道出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受某些权威理念的影响之深。本人曾目睹一个读了四年电子通信的大学毕业生竟不会装一个已经布好电线的吊扇。像在中学学了六年地理,出门就辨不清东西南北、拿着地图还找不到目的地的人也是数不胜数。
由于受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培养了不少花枪架子,应用能力极为低下、无主见无个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与世界的联系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往往把课堂当作讲堂,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嚼烂一口口喂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活机器",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极差,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失。
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根本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需要,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质疑的乐趣。这种教学不是授人以渔,而是授人以鱼,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
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理念,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除了书山题海师命,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学问,不能及时地获取新信息。由于局限于课堂,脱离社会生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极为低下,社会经验极其匮乏,大学生、研究生上当受骗、被人拐卖的事都时有发生,这和重课堂轻社会实际的教条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以教材为中心,造成学生盲目迷信书本,缺乏主见,不敢创新
由于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学生视教材为圣经,为真理,对教材毕恭毕敬、奉若圭臬、不敢有半点怀疑。有时我们的教师、学生也会发现教材中的某个明显错误,由于对教材的盲目崇拜,最终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
而某些权威专家更是鼓噪:"一切以课本为准。"记得前几年在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教学讨会上,有个当时在全国都有名气的特级教师给我们与会者做学术报告,互动的时候,有个教师请教该知名专家、特级教师,说某册教材中某篇课文的某个解释有错误该怎么办,该专家不容置疑地回答该教师:"就是错了,也以课本为准!
"问的荒谬,答的更是荒唐!本来发现有错误应该告诉学生这里错了,应该改正,可老师不敢坚持正确的,而专家教你迷信书本,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由此可见以课本为中心的理念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毒害之深!
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自然是教材牵着老师的鼻子走,老师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句话是"上课抄笔记,下课读笔记,考试考笔记。"再看看中小学课堂,不少语文老师对学生做的词语解释练习,如不是按照教材中的注释去解,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解其大意,甚至只是多几个或者少几个字都被判成是错的。
课后练习题,老师严格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答案来解,如有与这个所谓标准答案有出入的,自然就是不合格的。
这样一来,谁又敢不听教材指挥?于是,死读书,读死书,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这种循环中又何谈创新!现在的澳门,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很有点上世纪内地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的风味。过度依赖教师用书,亦步亦趋地指导学生,人云亦云地蛊惑学生,把语文学习弄成单纯的死记硬背的学科,抄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学得昏天暗地,把鲜活的语文弄得面目可憎,有谁还喜欢语文和语文老师?
这种偏执、迷信课本的观念,首先扼杀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在教师死守课本的观念引领下,学生怀疑、创新的火花被熄灭在萌芽状态,再加上考试分数、升学竞争等现实功利的影响,学生更是不敢怀疑教材。于是,我们的教师、学生也就成了课本的奴隶,更不要说跳出教材与创新!
总之,由于受凯洛夫"三中心"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极端专制、缺乏人性的机械式教育方法。在"三中心"的统治下,整个教学过程存在许多怪象: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和知识运用;重书本钻研,轻创造力的发掘;重教条,轻实践,迷信权威。
这些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以教定学的做法,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权。在"三中心"支配下,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培养的所谓人才很多人实际是奴才加机器。这种教育其实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判断一种教育理念是否先进,关键是要看它能否有助于全面促进人的发展,能否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能否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能否应对高科技的发展。"三中心"理念已严重阻碍了当今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了适应因社会发展而带来人的需求变化,摒弃这种落后了的教育理念,树立一种更科学、更民主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