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丰文足校 高丰文其人:为足校经费愁白头 不评论足协功过
第一次听说高丰文的名字是在1983年,那会儿刚刚对中国足球产生浓厚兴趣的我,一场不落地看了高丰文麾下的中青队在世青赛上的精彩表现。后来,高指导先后率队打进“柯达杯”八强和首次打进奥运会决赛圈的佳绩,让我完全彻底地成了高丰文的崇拜者。
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加,我与高指导也逐渐熟悉起来,而我对高指导的印象,也从遥远的戴着光环的前国家队主教练,逐渐演变为一个为中国足球发展呕心沥血的有血有肉的执着老人,变得更加可亲可敬起来。
提到高丰文,就不能不提他的足校。1995年创办的高丰文足校曾是沈阳当年众多足校中的旗帜之一,学员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1998年元旦之前,我当时所供职的《辽沈晚报》创办了一个《好日子》周刊,《好日子》创刊号的头版就是一张高丰文在百十名孩子簇拥下的灿烂笑脸,可见高丰文和他的足校当时在沈阳的名头是多么地响亮。
不过,即便是在高丰文足校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也一直怀疑他能否耐得住寂寞,始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但十多年里一次次到高丰文足校的采访的经历,却在一次次地否定我的怀疑。即使是在足校因招生困难而难以为继,已经在倒闭边缘的情况下,高指导仍然没有放弃他的努力。
自从足校开始面临各种困难开始,高丰文就一直在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他头上的白发也变得越来越多。他曾经希望联系到一些企业家投资足校,以减免学员的各种费用,并以此来吸引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员;甚至还曾经以一种“联办”的方式,为新疆培训过一批球员,用培训费用来维持足校的开销。直到最近,他仍然在努力想通过以办“老人公寓”的副业,来筹集他继续办足校所需要的资金。
说高丰文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足球,一点也不为过。虽然他现在甘于平淡,致力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但在他的记忆之中,并不缺少他所经历的中国足球的“高光”时刻。我经常会在采访中惊奇地发现,他对自己当初带领国家队征战的几个大赛的细节至今记忆犹新,记忆力之“强悍”令我这个后辈也难望项背。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心里装的全是对中国足球事业的热爱。
在我多次对高丰文指导的采访中,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个弱点:那就是他很不愿意对除“高家军”之外的国足发表什么看法,而在涉及到有关中国足协的问题时,他一律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个年龄段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他们对上级领导机关的服从通常都是无条件的,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丰文足校的生存客观上要求他广结善缘,不能轻易得罪任何一方面的力量。
从1995年成立至今的十五年中,我曾经多次造访高丰文足校。亲眼目睹了足校从无到有,盛极而衰。十五年过去了,高指导当年种小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而当年傲然独立的足校宿舍楼,在四周越来越多建筑物的包围之中,已日渐破旧。
每次采访结束离开的时候,看到白发苍苍的高指导在已经有点老旧的足校大门前挥手道别的情景,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带点悲壮的感觉。虽然我对高丰文足校未来的前景也不大看好,但我仍然对高指导十五年的坚持有着由衷地钦佩,我也衷心地希望他的付出能够有所回报。
PS:王宏,《体坛周报》驻沈阳资深记者,常年追踪报道辽宁足球,与高丰文结缘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