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王敬先 我眼中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敬先
从网上搜到下面介绍王敬先的一张精美图片,右边配上十五句打油诗,概括了王敬先的从艺经历和艺术特色,我本人认为还是十分准确的。标题说她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无可厚非,诗中说"踩跷翻打行当全,青衣花旦文武生"两句,全面道出她"戏路广、行当全"的特点。
我原来为她写过博文,题目叫《文武不挡王敬先》,这"文武不挡"四个字也能概括她到戏路的。接着打油诗中"豫剧武旦她开先,沉稳娴熟扮武松,干劲利落火焰山"三句又突出她很擅长武打戏,在豫剧舞台上开创了武旦先河,是至今无人可及的武旦。
不是吗,"武旦"称谓比"刀马旦"要高一个层次,说她是刀马旦绰绰有余,当今豫剧舞台上能称得起刀马旦的演员屈指可数,有谁能称得起武旦呢?
王敬先,1932年出生,原名李水仙,回族,原籍河南开封朱仙镇, 1942年入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学戏,因性格活泼、开朗、倔强被老师重点培养武功,学习刀马旦。
樊粹庭便为她编导了《红珠女》、《金山寺》、《雷峰塔》等武功戏。1950年返回开封后,我就看了她不少戏。并且当时我家住在家庙后街,因为她是住在家庙前街同学的表姐,使我有机会认识了王敬先。她到开封的三个"打炮戏"是《梁红玉》、《涤耻血》、《三拂袖》,曾轰动开封。
之所以能得到很挑剔的开封观众的承认,就在于她武把子特好,一般武戏好的演员常缺乏一条好嗓子,而她这一条也占了这一条(虽然还嫌弱一些),这"两好"加在一起使她很快挂起来头牌。
我看她的第一出"全武行"的戏是神话剧《九曲黄河阵》,她与当时在开封小有名气的王韵生、强庭梁(也是她在狮吼剧团的同学)联袂主演。戏中展示了她超群的武功,一招一式,出手不凡,几处打出手都完成的干脆利落,准确无误。
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她居然像男演员一样,能翻起一串串又高又飘的跟斗,跃起如燕,落地无声,漂亮至极。还有她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枪花,优美潇洒的劈叉,都给人强烈的美感。
后来看她主演的《楚红女》(非《红珠女》,由开封本地武生冯占顺陪演)等武打戏,也充分表现了她的武功功底,例如她和几个男演员一起表演的枪出手,之间配合默契,她以娴熟的技巧,或用脚踢,或用枪桃,以她为中心,使十杆银枪满台飞舞,台下观众无不瞠目结舌,掌声一片,赢得了一个"满场飞"的绰号。
之后看她另一出以武旦应功的小戏《打焦赞》同样精彩。打油诗中说到她"扮武松"、"文武生",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她主演的另一出武戏《狮子楼》,没看到她反串武松,从垒起的桌子上面翻滚下来的精彩表演。
不过知道1956年参加省首届戏曲会演期间,打破院团限制,身为一团主演的她曾为她的老同学、二团主演关灵凤参赛剧目《穆桂英挂帅》配过戏,在剧中饰演杨文广(王素君饰演杨金花)。
在王敬先成名不久,那时我才十二三岁,她也不过二十岁,使我有机会同这位大姐姐一块上街,陪她练功。台下的王敬先看上去并不十分漂亮,为练功方便留着一头短发,短到和男孩子的运动头差不多。她不着粉饰,衣着也很不讲究,怎么也和台上光彩照人的王敬先对不起号来。
她从小练功成习惯,婚后上妆要勒腰又不注意,致使胎儿受损,所以她不得不改唱文戏和刀马旦的戏,吃功很重武打戏就很少演出了。她1953年与王素君合作的《陈妙常》,可以说是她文戏中最成功的一出。
1956年参加省首届戏曲会演时,她与王秀兰、王素君合作《王金豆借粮》更是达到了她们艺术的顶峰。我还看过她主演的《桃花庵》、《梁山泊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大戏,甚至还包括《柜中缘》、《小飞飞》这样的小戏,她扮演的人物依然血肉饱满,演唱嗓音亮丽、纯正,字正腔圆,顿挫有致,说不清楚韵味独具的特点。
打油诗中写道"喜度金婚五十年"一句,我记得王敬先和老伴是1953年前后结的婚,丈夫是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们已过了"绿宝石婚",正向"金刚钻婚"走着呢!
你看王敬先和她的老伴最近的照片,与最前面那张剧照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王老师依旧衣着朴实,不施粉黛,穿着几十块钱的衣服,与普通老太太的装束无异,甚至还比不上爱讲究的老太太。 60多个的舞台春秋,作为武旦、刀马旦演员年轻时付出的太多了,以致她留下一身伤病。
王敬先老师毕生为戏曲而奋斗而奉献,就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享受了。
在此新的一年到来之时,祝这位被誉为"河南关肃霜"的王敬先老师和她的老伴身体健康! 我1958年就离开了开封,所以本文介绍的只是她早年的艺术生涯。说到她后来主演的《刘金锭下南唐》、《红灯照》、《花为媒》等戏,那是我离开开封以后的事了。
王敬先老师的戏曲资料相当少,年轻时武打场面几乎找不到,文戏唱腔保留下来的也不多。拿她和王素君主演的《陈妙常》来说,当年在街头广播中经常能听到她在"琴挑"等场里的唱段,但现在已找不到啦!
保存完整的只有她在"汴京三王"《王金豆借粮》的唱腔了(前几天我已音配像做过专题博文)。最后拿一部很短的,能概述她的艺术人生的纪录片,作为本文的结束。 (唐小宝初稿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