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有感
早晨睁眼已是11点多,但是太累的缘故,就是不想起床,倚在枕头上看一本书,名字叫,《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第一次知道这书是从《明报》上,香港才子马家辉的一篇关于这书的小专栏。他很推崇。马才子推崇的书,我自然要看,但是原先对于男人写前妻的爱恨纠缠,总心里有些障碍;觉得,男人吗,心胸自然要宽阔些,两个人之间的事都已随风而去,再拿出来说,总归是不好的。
因此也没刻意去找,直到在同事的桌看见有,就顺道借了来。也算是一慰我之前的心愿。
洪君彦洪先生的这本书,最早被读者看见相关的文字是在2004年2月23日《明报》上开始连载的。可是登了三天,就在第三天的文末还有“之三。明续”的附注,下一天,报纸上,却突然没有了洪先生的《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取而代之的是洪先生的亲笔“停稿启示”。他是这么写的:
“《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一文全部是我的亲身经历,是我前半生坎坷遭遇的真实写照。今应女儿洪晃的请求,续稿暂停。”
之后,再看见,就是在去年出版的这本几万字的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的,洪君彦先生写的全本〈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
我很想看这本书,于是在周日的早晨阳光里,仔细的翻看起。刚打开,就在洪君彦洪先生的前言“我不再沉默”,赫然看见这样的文字。
“近日,在香港凤凰卫视一个短短五分钟的节目中,竟然听到主持人说,‘毛***鼓励她(指章含之)和她有外遇的丈夫离了婚,她的人生就更传奇了。’节目播出当晚及随后几天,我接到许多电话。一位知情者说:‘主持人如此评价所谓的成功人士太可笑了。可见她太不了解章某过去的种种。”
旁边附有注释为,2007年5月10日晚上凤凰卫视贝因美〈非凡人物论成功〉。
章含之在我原先的眼里,认为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出身名门;而她和乔冠华之间的那场忘年恋,也在我心中,是缠绵悱恻。我知道她离过婚,但是第一个先生是谁,因为什么而离婚。也是透过章含之自己的文字,还有她的采访略知一二。
章含之说,一次毛***当着好几位领导的面,突然批评起章,说,”你没有出息“。很突然的章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出息”指的是什么。***又说,“我的老师啊,我说你没出息是你好面子,自己不解放自己!你的男人已经同别人好了,你为什么不解放自己?”于是,在领了“圣旨”后,章与洪先生离婚了。
关于章含之的那期节目,我是这么说的:
章含之:第一次看见毛***,我也没想到今后的命运,他会起那么大的作用。(采访)
今天我给您介绍章含之,提起章含之,就一定会和这三个男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她是民国时代大律师章士钊的养女,***的英文老师,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太太。也正是拥有了这么多闪耀着光环的称谓,章含之自己也意识到,在她的生活中,一直都是别人的什么人,而没有太多的自己。她一生传奇而坎坷的经历其实从她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章含之:我实际上是个私生子,我的生母为了要报复我的生父,因为他们不肯娶她进门,她就说她要把我送给上海的“下只角”。(采访)
章含之的生父,在上海当时是家族显赫,而她的生母虽然是漂亮非凡,但只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于是门第间的悬殊,使他们无法结为夫妻。为了调停章含之亲生父母间的恩怨情仇,当时担任他们律师的章士钊就领养了章含之。于是,从1935年章含之出生起,她的一生就开始了传奇的一页。
章含之:我这个人一辈子想干的事一件也没干成,不想干的事都发生了。这真的是人的明啊。有的时候年纪大了,特别相信这个命了。我就想,奇怪了,我想做的事情,真的都没有做成功的。(采访)
确实,就象章含之自己说的,她想做的事都没有做成功。比如说,她小时候想演戏,可是父亲不让;大学毕业后,想教书、做学问,又被‘***’打断;再后来到了外交部,想当个好外交家,可是因为与乔冠华的爱情,她自己放弃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大使的机会。而在她生命中,第二个的重要的角色“***的老师”,也让她的人生与其他人不一样。
章含之:其实我这一辈子见毛***时间并不多,可每一个转折都跟毛***有关系,非常奇怪的事。很多人以为我是他身边得人,其实我见他的时间很少。(采访)
1963年章含之成为了***的英文老师,此后,***还鼓励她与当时已有外遇的第一任先生离婚,这更使章含之的人生充满的传奇色彩。章含之离婚后与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相恋,可是这段恋情遭遇了包括***在内的反对。
章含之:***好象不支持。因为后来有人告诉说,***说的,结束婚姻是为了留你在身边,可是你却跑到乔冠华那去了。(采访)
即使在巨大的压力下,章含之和乔冠华还是走在了一起,这也给章含之的悲剧人生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明天的节目我们来听章含之说她自己心里不敢触碰的那块伤疤。
这是那天我的节目稿,按照章含之,之前接受的采访,写的关于章含之的文稿。但没料到,会给洪先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及不快。
洪先生的书我认真的读完了,读完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和洪先生说一声,“对不起”。
道歉的原因,不是我说错了。因为,事实的真相,尤其是两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其他人是没有办法做判断的。事件中的两个人,各自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着不同的说法。很难用简单的“谁对”“谁错”来评价。而我为什么要承认错误,我错,错在,我自己对于事件的判断和理解,缺少了多角度去考证的思维。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事方式,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古语有云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马家辉马先生说的好,“基于立场角度的殊异分歧,同一个故事会出现的不同的版本。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历史述说,本就该是众声喧哗,历史的真相经由不同的述说选材,而有机会逐渐成型。她说她的,他说他的,而我们透过别人的故事而认识历史,自该哀矜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