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若张玲 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辩——序孙迎春教授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 pdf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4年第ll期总第188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o4.№11Serial№188翻译主体论与归化

2004年第ll期总第188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o4.№11Serial№188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辩序孙迎春教授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04—6038(2004)11—0059—05中国的翻译家研究(或日翻译主体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翻译研究领域而言,还有相当多的空白需要填补。

2O03年8月12—15日,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北京大学英语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烟台师院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的纪念翻译家张谷若暨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在烟台师院外国语学院多功能厅举行,这可说是在集群贤讨论一些大家熟悉而又忽略了的翻译家方面填补了一个研究空白。

而孙迎春教授辑撰的有关这次研讨会成果的《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一书,则用文字的形式为张谷若先生竖了一块碑,等于在中国翻译家研究的领域内开拓了又一方实实在在的新天地。

可喜可贺。张谷若先生的翻译艺术确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译作,我大都读过。例如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肖伯纳的戏剧《伤心之家》等。

最初读到他的第一部译作是他译的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读后印象很深。

他的译作译语地道、注释丰富、译笔下的人物往往保留着原作中人物的那种鲜明的个性,此点在如何翻译对话方面尤其具有特色。例如狄更斯小说中的有些人物因未受过充分教育,出语俚俗,狄更斯往往用独特的拼写模仿他们的误读、误用字眼或不规范的口语。

这些东西本来很难译,但是张先生很巧妙地采用某种类似中国方言土语的方式来进行仿译,用心良苦,曲径通幽,确实达到了艺术效果绝佳的境界。翻译主体概念厘定翻译家研究或日翻译主体研究,在整个翻译研究框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80年代初期,在我开设的翻译课中,为讲解的方便,我曾提出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框架。这是一个涵盖若干方面、具有若干层次的翻译学研究大系统,主要包括元翻译研究和泛翻译研究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之下,尚有若干子系统,例如翻译本体理论研究、翻译技巧研究、翻译作品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史研究、翻译文学研究、翻译文化研究、翻译相关学科研究等。

而囊括这一切研究的研究,即我所谓理之理的研究,则是玄理翻译学研究。我提到这一翻译理论的大框架,是要在这一框架中彰显出其中某些尚未充分展开的研究领域。例如翻译家研究和玄理翻译学研究。在玄理翻译学研究方面,我写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和《玄理翻译学)(Metatranslatdogy)两篇长文,在翻译家研究方面,则所论不多。

而孙迎春教授所编著的这个专集,恰好是一本论翻译家的专著,在中国目前的数量不多的同类著作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我正好想藉此作序机会申述有关翻译主体研究的想法。

翻译家研究在整个翻译研究系统中,本来应该引起重视,但是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数十年来受到了忽略。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最近引起越来越多的同好诸公的注意。

顺便说一下,对翻译家研究这个领域,许多学者喜欢称之为翻译主体研究。“翻译主体”这个提法,我最初是1982年使用的。比我早一点是否有人在翻译界用过,不得而知,希望有人考证一下这个问题。

1982年,我的《翻译标准多元化》初稿草成,并在一个全国性翻译讲习班上讲述过,其中就有多处提到“翻译的主体”这个术语。后来该文的前面部分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1期第48—70页)和《中国翻译》上发表。

我当时使用主体一词,主要是将西方哲学和美学中流行的“主体”一词移用到翻译研究领域。我在上文中曾有若干段落阐述翻译主体本身的特点,例如审美情趣等如何影响对翻译标准本身的认识和厘定。

例如我在该文“2.2.人类审美趣味多样化”一节中说:“以上是以翻译为本位来论证翻译标准多元化是翻译本身多功能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把翻译本身和进行翻译、欣赏翻译的主体对立起来,会发现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另一客观原因,即人类审美趣味的多样化O9?我重新引证这段话是想请*孙迎春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即将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简介:辜正坤(195l一),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比较文化.莎士比亚,诗歌鉴赏学.互构语言学收稿日期",2004—08—24·59·有兴趣的读者注意,我这里提到了两个主体,进行翻译的主体是译者,欣赏翻译的主体是读者。我其实是暗示了还有第三个主体,即作者——创作了原作的人。一个主体之为主体与否,取决于该主体在某一特定行为状态中的的功能。在哲学意义上,主体通常指人。但是将主体概念引进到翻译领域时,却不得不进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