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院士骨灰树葬仪式4月7日举行
2008年6月,有着中国“外科之父”之称的著名医学家、资深院士裘法祖因病抢救无效在汉辞世,享年94岁。记者昨悉,裘法祖院士的部分骨灰,将于今日上午9时,葬在同济医学院同济广场的柏树下。
去年6月14日,裘法祖院士逝世后,骨灰盒一直被子女细心保存在家中,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体状况欠佳的裘罗懿夫人都不知道,相濡以沫63年的丈夫已先她而去。
裘老生前曾说,死后将一半骨灰撒入长江里,一半撒入德国慕尼黑的伊萨河。1936年,裘法祖赴德国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与裘罗懿在伊萨河畔相知、相爱。10年后,裘法祖携妻儿乘船回国,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现同济医院)工作,滔滔长江陪伴他50多载岁月。
同济医学院相关负责人称,将裘老1/3的骨灰树葬,是裘法祖家属的意愿。裘老的后半生,都无私地献给了学校的医疗教育事业,这也是对他一种永恒的怀念。剩下2/3的骨灰,将分别撒入长江和伊萨河,具体时间仍未确定。
这次树葬不留坟头,不立墓碑,采用绿色的殡葬形式,将进行默哀、安放骨灰和花瓣、封盖等环节。裘法祖院士之子裘华德、裘华徕,华中科技大学历任党委***、院(校)长代表,裘法祖生前好友,师生代表等将参加安放仪式。
昨日中午,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前的广场上,新铺的草皮散发出泥土的气息。本月4日,一棵高约6米的松柏,被固定在广场一隅。斗寒傲雪的柏树,是正气、高尚、不朽的象征,在西方,柏树常在墓园出现,承载着亲人的哀思。这棵树下的泥土,就是裘法祖院士骨灰的安葬之地。
距柏树约10米处,一块宽阔的大石上,红字镌刻着裘法祖先生的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坚毅的大石和挺拔的柏树,组成一抹凝重崇高的剪影。
三五名工作人员正架着梯子,专注地将一朵朵白菊花固定到树枝上(如右图)。步履匆匆的学生们不禁停驻,他们还不知道裘法祖院士的葬礼即将举行。
柏树一旁,新挖了一个直径10余米的空地,红砖堆放在地上,中心立着几根木桩。工作人员说,这里准备开辟一个新的广场,今年6月14日,裘老逝世一周年时,他的纪念铜像将在此揭幕。
昨天,记者在裘老家门外等候了数小时。中午一点半,一位婆婆从裘老住的楼上下来,她自称是裘老的邻居。“他儿子和女儿都还没回,保姆在家照顾裘罗懿夫人。”婆婆说。
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裘老家门口,拨通电话后,保姆董阿姨开了门。记者在门口看到,裘夫人一头齐耳银发,安静地端坐在桌前。
1940年,18岁的罗懿邂逅了26岁的裘法祖,5年后,她冲破希特勒不准与外国人通婚的命令,秘密嫁给了中国夫君。婚后,罗懿告别家乡和亲人,追随裘法祖院士来到中国。为了证明对丈夫的爱,她加入了中国籍,并随了夫姓,取名裘罗懿。裘老曾说,这是全世界最美满的婚姻。“奶奶(指裘夫人)刚睡完午觉醒来。”董阿姨婉言拒绝记者的采访,她表示:由于裘夫人不会说普通话,身体也不好,“明天不大可能出席爷爷的树葬仪式”。
昨日,记者在同济医学院办公室再见裘法祖院士之子裘华德、裘华徕。相比一年前出席追悼会时的愁容,他们的神色更坚毅了:“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树葬,只因为适合植树,是树木生长的季节。”
他们和学校工作人员讨论葬礼细节:裘法祖院士去世,裘夫人还不知情,家中也没有摆放遗像。仪式上必备的披着黑纱的遗像,还要从外科教研室紧急借调。
怎样请出骨灰盒,怎样将它放上小推车,如何摆放花篮……裘华德、裘华徕兄弟反复斟酌每个细节。“最不愿意惊动妈妈。”说到这句话,裘华徕的眼神流露出一抹忧伤,“我想她已经知道了,可她的身体状况却不允许她谈论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