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乒乓球解说 (乒乓球)人物:从世界冠军到北大博士——乒乓名将刘伟的华丽“转身”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体育专电 人物:从世界冠军到北大博士——乒乓名将刘伟的华丽“转身”
新华社记者苏斌 曹剑杰
七年前,这里记录了世界乒坛高手们在奥运舞台上的“刀光剑影”;七年后,这里见证了刘伟由乒乓球七次世界冠军到北京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的华丽“转身”。
邱德拔体育馆(更名前为北京大学体育馆),一个让中国乒乓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对刘伟来说更是如此。七年前,担任解说的她在看台上关注着后辈们的精彩比拼。如今,自开始求学北大已经16年过去,她在这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在刘伟眼中,16是自己的幸运数字。“运动员时期,我在山东队和国家队一共效力了16年;学生时期,我又在北大读了16年书。”
“扬长补短”,这是刘伟在北大读书16年来得出的感悟。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扬乒乓之长,补知识之短”。
人生能有多少个16年?从1999年到2015年,这过去的16年,刘伟献给了北京大学,这所她心里“中国最好的学校”。
1996年退役后,刘伟前往日本继续打球。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当刘伟回到家乡山东后,面对其他学校的邀请,面对在家乡工作的种种便利,她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大求学之路。
“当时自己心里有理想,追求自己认为最棒的东西。来到北大要抛弃很多东西,更要放弃运动员时代的名和利,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四年的本科生涯让我懂了很多东西。”
沉下心来的刘伟搬进了学校的六人宿舍,虽然条件和之前在日本时住一套公寓无法相比,刘伟却很享受这样的校园生活。室友的年龄都比她小,精力旺盛,刘伟当时的作息规律就是完全跟着室友的节奏,“最后一个熄灯睡了,我也睡了;第一个起床了,我又醒了。”
“以前那种体制让很多运动员错过了读书的最佳年龄,我搭上了‘末班车’,所以就想感受一下学生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北大读书之后,我明白了一句话,‘人生就是深刻体会平凡的语言’,难忘初心,依照自己内心的愿望去走,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刘伟不是一个等待的人,不是一个享受的人,她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人,”这是刘伟的冠军搭档王涛对她的评价。
刘伟觉得,每个人的人生观会在十字路口做选择的时候起作用,人生观让自己做出了求学北大的选择。“人生就应该在不断完善中度过,并不是在一个点上无限张扬,”刘伟认为,之前的体制环境下,自己没有系统地学习,现在不打球了,所以就再去弥补。
“每个人的人生观不同,选择的路就不同,哪个是我的短板,我就会去做。我喜欢迎接一些挑战,不愿意墨守成规,喜欢开创新局面,那样自己的成就感会更大一些。”
拨穗意味着一名学子的毕业,即将开启人生一段新的旅程。身着博士服,头戴博士帽,站在等待接受校领导拨穗的队伍里,刘伟与身边的其他北大学子并无两样。从6月6日论文答辩结束到7月15日参加毕业典礼,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获得博士学位的刘伟并没为此感到激动,怀着“终身学习”想法的她,更愿意将其看成是水到渠成。
“读书不是为了文凭而读,这个场景会让自己有些感悟,但内心的激动不像本科毕业时那样难以抑制。我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因为拿到博士学位就画上句号了,这种心态让我平静了很多。”
走出体育馆的一刻,刘伟想起了12年前的那个夏天,当她在本科毕业典礼上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候,早已泪流满面。
“七次拿世界冠军,我没在领奖台上流过一滴眼泪,而在2003年北大本科毕业典礼上,同样是奏国歌,我却泪流满面,太不容易了。本科的时候刚刚感受到学习的艰辛,有很多不适应,不得要领,那会儿没怎么找到学习方法。”
而当今天国歌再次奏响的时候,刘伟想起了七年前,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比赛中,中国队的马琳、王皓、王励勤包揽金银铜牌,场馆内升起三面五星红旗的那一刻。
“这是乒乓球队的辉煌,今天能在这个场馆里拿到博士学位,虽然自己经历了16年的风雨,也代表了一个乒乓人登到了中国最高学府博雅塔的‘塔尖’上,这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刘伟说。
在为刘伟拨穗时,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问道,“还在做乒乓球吗?”刘伟说:“是的,国手在国校做点国球的事儿。”
国手、国校、国球,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和北大学生的身份,让刘伟实现了她口中“新三国”的结合。她担任学校乒乓球队的主教练,还为北大学生教授乒乓球课程。不同于“体教结合”的模式,刘伟更愿意将自己的实践称作“教体结合”。乒乓球运动员的经历,以及之后在北大的钻研,让她对“教体结合”有了更多感悟,也让她的博士论文《教体结合的制度逻辑与组织发展》在答辩中获得全票通过。
“教体结合是一种理念上的培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边读书边运动,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团队是在比拼两个方面,而不像之前体教分离时只是比学习或者比打球,打好球就能一切都有的理念就会害了孩子,”刘伟说。
刘伟是教体结合最积极的创导者之一。在她看来,中国体育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教体结合,最后是体育回归教育本源,让体育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性。
“在北大的学习中,我生平第一次体会到知识海洋的含义;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家风范;第一次感到在‘大家’面前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也第一次感到自己还算是一个有求知欲的职业运动员,”刘伟在论文致谢部分的开头处写道。
16年在北大的求知之路,让刘伟觉得,自己越学越“渺小”,这是她立下“终身学习”目标的原因。
“体育带给我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把这种精神复制到生活和学习当中,我觉得会终身受益,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北大给我一种引领,让我知道自己的责任,推广‘教体结合’和运动员再教育,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使命。
刘伟完成了人生的转身,邱德拔体育馆也完成“变身”,从当年的奥运会乒乓球项目举办地,转变为如今全民乒乓赛事的场馆。
刘伟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乒乓人,应当让更多人感受到乒乓球项目带给大家的快乐,同时这个体育馆也能成为践行我国从金牌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目标的场所。“体育强国里应当有被体育精神武装起来的人,如果所有人都能强身健体,由内而外地焕发出一种气质,这是乒乓球应当能带给大家的东西。”
在刘伟看来,在乒乓球运动的推广过程中,乒乓人应当发挥出一种“潜下心来去推广,站在高度去引领”的作用。“先要潜下心来,抱着一种回归的心态,之后站在一定高度,引领大家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她说。
“下一个16年我要好好反思总结,然后再制定出计划,选出值得自己去做的事情,之后还要静下心来,遵从自己的心愿去做些事情,”结束了两段16年的生涯,刘伟已经在展望下一个16年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