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三彩 [图文]吴海燕:设计大师的多彩人生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吴海燕,一个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服装设计师,一个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开创性人物,一个受到顶尖国际服装秀场和服装论坛尊重的来自东方的优秀服装设计师.2002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各国首脑就是穿着她精心设计并监制的服装拍摄下了"全家福".    民族文化永远是设计精髓    提起吴海燕的作品,大家第一印象是洋溢着浓郁"民族情结".可以说,吴海燕是标准的学院派时装设计师,她始终坚持的个人风格也让她受到了整个时装界的尊敬.有人说,吴海燕的作品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民族风格,就

    吴海燕,一个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服装设计师,一个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开创性人物,一个受到顶尖国际服装秀场和服装论坛尊重的来自东方的优秀服装设计师。2002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各国首脑就是穿着她精心设计并监制的服装拍摄下了“全家福”。

    民族文化永远是设计精髓

    提起吴海燕的作品,大家第一印象是洋溢着浓郁“民族情结”。可以说,吴海燕是标准的学院派时装设计师,她始终坚持的个人风格也让她受到了整个时装界的尊敬。有人说,吴海燕的作品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民族风格,就好像似曾相识的肚兜,不经意间就少了两根带子,而看上去记录了时间的旗袍也成了大裙摆的,对于这些微妙的“小花招”,吴海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常说,我的左手是中国文化,右手是世界文化,靠我的本体来消化,而我的本体需要足够的知识面、悟性和毒辣的眼光,要搞民族的东西,但不能太民族,中国元素要透着时尚气息,只有三种体系互相促进,传递出中华文化的精粹,才能做出让全世界都喜爱的服装。

    吴海燕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可以追溯到她的学生时代。1983年大三那年她独自去敦煌石窟采风,那里厚重深远的文化让她在回来之后的十年时间里都一直恍惚,“我亲手将壁画临摹下来,那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实在太美了,但当时太年轻,对文化没有感觉,总是做不出我想要的东西。

”但她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崇拜与传承却从未停歇过,飞起一跃的亮相,是在1993年的首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上。

她创作的时装作品《鼎盛时代》以当代时装结构和时尚色彩,再现了盛唐灿烂的文化,获得了大赛惟一金奖,并被中国服饰艺术博物馆收藏。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她的获奖作品仍记忆犹新:模特头戴檐翅高翘的竹编帽,手提流苏低垂的竹编灯笼,配上著名歌手恩雅的极富穿透力和民族韵味的歌声,将飘逸、雷声滚滚,悠远而又现代的厚重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多年的游历经历使吴海燕更加坚信,每一个设计师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她说:“看多了以后就感觉到,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的丝绸、麻、羊毛这三块东西做好就足够了。不要跟着人家,你做人家的文化是做不过别人的,同样,人家做我们的文化也是做不过我们的,而且中国的东西都很棒。”吴海燕是地道的杭州女子,杭州丝绸和西湖成了她取之不尽的灵感源。

  让中国设计品牌走向世界

    从《鼎盛时代》一举夺冠之后,吴海洋的忙碌就没有停止过,去世界各地巡展、采风,出书,教学,开创自己的WHY服装设计公司,等等。

   2001年,她在西子湖畔以一台“东方丝国”大型服装专场,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杭州的妩媚与丝绸的华贵。同年底,她在北京706工厂的时装秀“观点2002年”,传达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爱国情怀。“9.11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变化,这是我隐隐约约的一种感觉,我想通过设计作品呼唤民族精神。”多年后,吴海洋在回忆2001年的两场秀时回忆说。 

   2006年,她再次现身杭州,带来的是“东方丝国”第二回合《天下河坊》,这次她将秀场搬到了夕阳西下时分的西冷桥上,这场将织造、手绘和刺绣融为一炉的时装秀,仅丝绸面料就用了四十多种,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丝绸的传统认识,夸张的造型与精美的丝绸面料相得益彰。120套丝绸服饰在国内名模的演绎下将道教的素雅和佛教的金壁辉煌的文化精髓展现得令人称奇。

    育人就是育品牌

    搞流行趋势研究、宣传中国民族文化、写书,这些事情占据了吴海燕忙碌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育工作。担任染织服装系主任以后,她把教学链梳理了一遍,花了4年时间来完善课程的结构。

    从教师到博士导师、系主任,从设计师到设计公司的老板的经历让吴海燕收获颇丰。“学校能让我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做教师成熟了再去管理教师,当设计师成熟了再去管理设计师,从教学走向设计,从设计走向市场。

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是通的。”从教22年的吴海燕这样理解她从事的教学和设计之间的关系。她坚持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指导教学;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基础性研究;坚持在世界各地穿梭、捕捉最时尚的气息,并激发出种种对美的感动,与学生分享并成为他们设计出更好作品的动力;她的坚持使中国美院染整服装系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从而结出累累硕果。

    “国际上能够得到认可的还是个人设计师的品牌,而我们中国还多是企业家的品牌,一般企业家不懂设计,下面的设计师变动了,整体风格也就变了。在国内搞大设计这个梦实现了,我下一步就是要带领年轻设计师创立自己的品牌,我们申请的四个品牌已经获得了注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这条路走起来还是比较艰难的,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设计能力和工艺、营销能力,现在也有多家企业来找我谈投资问题。

”她开玩笑地说:“在设计方面,我无法为了钱将就自己,别的设计师可能是‘傍大款’,我是让大款来‘傍’我,最好是找个不搞服装的企业家来投资,这样品牌特色才能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