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三绝的三种说法

2018-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板桥三绝的三种说法郑板桥作为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知名度极高,而他之所以到现在还能为世人所记忆,主要因为郑板桥有三绝.正是因为这郑板桥三绝,让郑

郑板桥三绝的三种说法

郑板桥作为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知名度极高,而他之所以到现在还能为世人所记忆,主要因为郑板桥有三绝。正是因为这郑板桥三绝,让郑板桥名垂青史。但是关于郑板桥的三绝有三种说法。

郑板桥画

首先是“三绝诗书画”,这也是现在人最为认同的一种说法。郑板桥在晚年辞官回家,这时候的郑板桥已经非常有名气了,所以他的好朋友李啸村就赠给他一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这就是郑板桥三绝的来历,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所以在当时也得到了人们的赞同,并被流传下来。郑板桥在诗书画三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任何一个方面拿出来都能称之为大家,而他三方面都很强,所以被称为三绝也是理所应当的。

也有人认为郑板桥的三绝是“兰竹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郑板桥在绘画上,这三种东西画的最好。在郑板桥的一生中画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竹子,其次就是兰草和石头,并且在这三方面的造诣最高,所以有人将郑板桥的这三个称之为三绝。

还有一种说法是“三绝听看说”,这是郑板桥在为官的时候,百姓送给郑板桥的,意思是说郑板桥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清官,能为百姓着想。听是郑板桥能倾听百姓疾苦,看是郑板桥能看出百姓苦在哪里,说是郑板桥敢为百姓说话,所以称之为三绝。

郑板桥故居在哪里

郑板桥是有名的画家、诗人以及文学家,他的故居在江苏省兴化市的东城外郑家巷。这个故居是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郑板桥所建设的。

郑板桥故居

该故居的格局是呈现的是坐北朝南式,前后两处都有门可以自由进出,并且有着设计成坐北朝南式样的三间正房,在里面还有着三间较小的房子,分别为门楼,厨房和书房,很符合清朝建筑风格的特点。

如今郑板桥故居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收藏各种名家书画的专业博物馆,在里面收藏着很多大家人物的精品佳作,其中郑板桥的书画作品就有着33幅。在郑板桥故居的书房旁边还种植着生长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勃勃的竹子,此竹子的种植位置通过书房的窗户刚好看到。故居里面放置着许多郑板桥先生所使用过的一些东西,如一些生活用具和一些郑板桥先生书画作品的复制品以及一些研究人员对于郑板桥先生热研究资料等。

年都会有着一些书画大家们来到这里聚集,在这里举办一些关于郑板桥的书画展览,展现郑板桥先生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该故居经由多年的发展已经破旧,在1983年的时候,经过人工的修缮之后,已经被国家纳入了市级文物保护的范畴。现如今有着专人打理。

郑板桥故居陈设简单质朴,贴近大自然,通过对郑板桥故居的观察,我们就可以知道郑板桥是一个简朴,谈泊名利之人,正如他笔下的竹一样,谦虚淡泊。

郑板桥的诗赏析

郑板桥是我国清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几百年来人们对于他的欣赏大多偏重他的书画作品,往往会忽略对他的诗文进行研究,到目前看,人们对于郑板桥诗的研究还是偏少。

郑板桥的诗《竹石》

可能因为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上的艺术成就过高,导致他原本非常优秀的诗词被现代人所忽视。但是现在看来,社会上对于郑板桥诗的研究也越来越过,研究的也越来越深入,这对促进现代文学的繁荣有很大帮助。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的时候做的一首诗,展现的是关心百姓疾苦,愿意关怀百姓为百姓谋取福利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能很好的展现出郑板桥为官时候的心态,就是一心为百姓办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的一首诗《竹石》,从中不难看出郑板桥对于竹子的热爱,关键是对于竹子的性格,郑板桥更是热爱,这也展现出郑板桥以竹子来比喻自己的感情。

郑板桥的诗造诣非常高,而他的诗主要有这几个特点,没有陈旧套语、多使用白话代替古、采用暗喻的方式比较多。郑板桥的诗开启了一种新的篇章,也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写作手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郑板桥竹石诗赏析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工于诗词,擅长书画,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他的一生画过梅、兰、竹、菊,其中尤以画竹、写竹最多。

郑板桥《竹石》

他的那首很出名的七言绝句——《竹石》,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这首诗通过拟人的手法,主要描写了竹子那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高尚品格。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竹子紧紧抓住山上的坚硬岩石一刻也不松懈,体现了竹子刚劲有力的特点,而后一句对竹子破开岩石,把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的描写,更加烘托出了竹子那股不服输、不怕死的韧劲。诗的后两句通过对竹子周围恶劣环境的着重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竹子的顽强品格。竹子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风刀霜剑、严寒酷暑,经过千锤百炼,终于经受住了许多残酷的考验,使自己更加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从字面意义上去看主要是描写竹子的,但其实它是借物喻人,因为作者主要是想体现自己那种不畏权贵,坚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特点。竹子的特点是中空而外直,所以作者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现了君子做人要内心坦坦荡荡,行为举止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时,这首诗也有深远的引导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遇到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和屡次失败的时候,要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坦然地去面对,养成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这首郑板桥竹石诗虽然语言质朴无华,但是寓意却很深远。

清代艺术家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竹子,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也有很多,这些故事虽然有些我们无从考证,但是确实为郑板桥这个人物增色不少,也为郑板桥作品的由来增加了更多的故事色彩。关于郑板桥画竹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

郑板桥画竹作品

李婵和郑板桥外出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知道了就给李婵送了请帖,没有给郑板桥。于是李婵就想郑板桥炫耀,郑板桥说我们一同来,那么明天一同去,我没有请帖就装扮成你的书童吧,李婵也同意了。

第二天两个人就来到了金山寺,李婵知道金山寺的大和尚叫自己来就是求自己的墨宝的,于是就到了内屋,想为大和尚留下墨宝。这时候李婵想捉弄一下郑板桥,于是就让郑板桥给自己磨墨,郑板桥笑嘻嘻的就开始了。

就在郑板桥给李婵递毛笔的时候故意将笔掉在了纸上,李婵非常生气,就说这没法写了,你来写吧。大和尚看到自己珍贵的纸竟然这样就被一个书童浪费了,真是可惜,但是面对李婵他又不好意思发火。

郑板桥说自己不会写,就画一下吧。于是就在纸上开始作画,不久以后就画好了一幅竹子,还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章,大和尚看着竹子栩栩如生极为喜欢。当大和尚看到印章上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燮的时候彻底惊呆了,赶紧道歉并让小童为郑板桥上好茶。这就是郑板桥画竹的故事。

郑板桥知潍县做官

郑板桥是我国清朝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他带来千古留名的就是他的艺术作品,而实际上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做过官,并且还是一位清官,在他的治理下,他管理的地区可谓百姓富足,生活良好。下面来介绍下郑板桥知潍县的故事。

郑板桥画

郑板桥在山东的潍县做过知县,这就是郑板桥知潍县的关系。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郑板桥在潍县的时候却做出了巨大的成绩。郑板桥调任到潍县的时候,那里正在闹灾荒,百姓已经到了生死边缘,人们甚至易子相食。

郑板桥奉命来到这里后,实施了很多政策,他首先开设粥场赈济灾民,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但是受灾人数太多,于是郑板桥又召集受灾的人修筑城池和水利,再用他们的劳动换取粮食,这样不但加固了城防,还解决了流民问题。

同时他查处那些趁机作乱的人,保证了当地社会的稳定。粮食不够他就请城中的富户开仓赈粮,如果有人不从就逼迫这些为富不仁的人交出粮食或者将他们的粮食扣押。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平稳度过了灾荒。

而他在为政上处处为民所想,在很多方面都帮助过老百姓,所以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为人正直惹怒了上级,于是只好称病辞官,就此不再做县令。当地的百姓非常尊敬郑板桥,知道他走夹道相送,甚至有人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为官,无奈上级施压。最终郑板桥辞官而去,但是他在这里的功绩却被百姓记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