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济元图片 一代宗师晏济元隐于闹市 坎坷传奇一生(组图)
兴许是晏老先生不习惯从政治上谋取照顾和利益,尽管名气很大,却未因此避祸,1964年,他因病赴京治疗,却被强行责令返渝,途中被车撞伤,瘫痪足足八年,其书画全部是趴在床头完成的。他直言自己当时已是“死老虎”。但他身居陋室,犹存济世之心,偶尔通过卖画来度日,但是精品都悉心保存得以留到今天。在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同时,他的书画还日益精进。
与张大千少时玩伴志趣相投惺惺相惜 犹记当年,青城山下携手游
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晏济元先生同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谢玉岑等交情深厚。其中接触时间最长的是和张善子、张大千两兄弟。
在晏济元9岁时,晏母病重,张大千随其母前来看望,大千比济元大两岁,彼此一见如故,此后每次济元进城,必找大千玩耍。晏老对我们说:“我和大千是穿同一条连裆裤大的。”幼年到成人,先后在家乡内江、成都、上海、北京、香港、日本等地,相处数十年,情如骨肉,商书论画,不相上下,有着深厚的翰墨缘。二人多次联合办展,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1938年,日寇铁蹄踏遍大江南北,济元和大千屡屡迁徙,最后回到重庆,他们绘好了80多幅山水画,举行了抗日募捐画展,然后联袂赴成都。为了躲避空袭干扰,又选择了青城山为落脚点,每当天气晴朗风和日暖之时,两人出游,“以窥青城全貌,遇到好景点,便漫步殿堂,或写生留稿,或拍照留念,可谓席卷无遗”。这算是少有的人生境遇了。
9年后,济元前往成都开个人画展,与住在成都昭觉寺的大千重逢,济元把其带去的作品请大千指点,大千先生曾赞誉其画“作家士气兼到”。而后由于生活所迫,奔走四方,大千则翩然出国远游,四海为家,从此天各一方,雁渺鱼沉。
1982年,济元先生客居深圳时,忽闻大千病逝台湾,感其至死不能“骨归故山”,不禁伤心落泪,写下了挽联:去国竟成辽海鹤,怀乡忽听蜀山鹃。表达了对这位相处几十年的良朋益友之深情。
青年时代胸怀报国之志
1937年晏济元(中)与张大千(左)在北京
1964年,由朱德、彭真等推荐,晏济元作品在北京展出,图左一为晏济元
名气暗播引来众多求字求画者,不入眼者一字难求 倾爱兰高洁不为钱权困
晏老先生的阳台种满了花,都是兰花,他对我们说:“兰花高尚清香,不出名,不媚俗。”晏老直言最喜欢去的是超市和花市,对新鲜物事相当感兴趣,而在书店中看到喜欢的书经常一站半个小时。
晏老的创作激情更是从未泯灭。1997年香港回归,他在港开画展,其年已96岁。2001年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作2m×3m巨幅山水画一幅。在广州珠岛宾馆,晏济元还留下了《茶花》、《芭蕉》和《峨嵋晨曦》三幅画。
北京申奥成功之夜,晏老彻夜不眠,即兴作了一幅《青松红叶图》庆祝申奥成功,挂在了中国美术馆。百岁有余的他,去到哪里画到哪里,近年还先后登上峨嵋山、华山、泰山等地方写生,他说“与天地精神往来,物我两忘”。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两幅相同的绘画,他从来不做重复的事情,每一次都在超越。
历经百年的风雨飘摇,晏济元以其超人的平常心淡然走了过来。当我们问到晏济元生活上最大特点是什么,儿子晏秉常答:“清心寡欲”。这不但是老人的生活状态,其实也是其人生的心态。他常常对儿子说,不求大富大贵,“有饭吃就行了。
”即使现在在深圳住房也仅百平方米,毫无奢华之色。晏老一直是“大隐于市”,甚少主动外访,“包装策划”一类的事情几乎不过问。这样一来反而是名气暗播。儿子晏秉常告诉记者,晏老先生讲求缘分,对后进青年鼓励提携;他字值千金,但对一些当官的来求字却常是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