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毛文龙 对还是错?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种种历史疑案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王者不臣供稿)
原标题:疑案总略(请开马市、斩帅东江、督师蓟辽)
自“督师蓟辽”开始就是袁崇焕于崇祯时期守辽的经历,前面的事情都发生在天启时期。“督师蓟辽”主要涉及事件是“五年平辽”之说。
所谓“五年平辽”是袁崇焕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是在他出镇山海关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之前,于皇宫“平台召对”时向崇祯应允下的承诺,也就是五年之内收复辽东。
不过在“平台召对”之后,有旁人问及他是否果真能如期完成时,他却说那只是妄言,而之所以那样应允是考虑到崇祯当时急切的心情,至此这个“五年平辽”的可能性便受到了质疑。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个存疑与他杀毛文龙的动机联系起来,因此他杀毛文龙的举动被猜测是为了兑现“五年平辽”之承诺,即因为想以“议和”的方式解决辽东问题,所以急切的跟后金议和,而后金又以“议和”则“奉还辽地”为诱饵,诱骗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这个“五年平辽”的应允可以理解成一张袁崇焕自己立下的军令状,但同时也被怀疑为他以杀毛文龙来促进议和的根本原因。
另外,袁崇焕的“平辽方略”也受到质疑,其方略用他的《明史》里的话来总结分别是“不外臣(袁崇焕)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凭坚城,用大炮”,另有《崇祯长编》记载曰:“恢复当从东江做起,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处之”等语。
其中不难看出袁崇焕的“平辽方略”中“守”字很重,“攻”却不足,而且“当从东江做起”很是让人感觉难以捉摸,平定辽东乃是和后金作战,怎么会先要从友军东江镇做起呢?难道是东江镇毛文龙要叛变不成?如果毛文龙真要叛变,那袁崇焕以“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处之”的原则来处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倘若毛文龙并没有叛变,那么袁崇焕一心要杀毛文龙是何道理?
这是两案比较大的一个争议点,有人说是袁崇焕要施展雄才大略,故必须统一节制各个方面的力量,其中包括东江镇的行动,即必须节制东江镇,而毛文龙又并不愿意接受文官节制,在此情况下为了合围后金,施展雄才大略,袁崇焕只好“入其军,斩其帅”显示出了大智大勇;也有认为是因为袁崇焕极力与后金促成议和,但毛文龙不在其节制之下,且不同意要议和,袁崇焕感到孤悬海外的东江镇会影响他以“议和”解决辽东问题的大计,所以为了“议和”成功便决定要从东江作起,最终杀了毛文龙,接管并控制了东江镇。
以上这些都是“督师蓟辽”部分的争议,不难看出都是战略层面的,而且跟毛文龙关系非浅,所以算是比较重大的考辩点。
接下来的“请开马市”也是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考辩点,其时间跟“已巳之变”发生比较接近,涉及的人物更是“已巳之变”中的焦点,同时“请开马市”还是《崇祯长编》袁崇焕被提及的指控之一,即“以市米则资盗”,意思是以开马市的形式将粮米这种战略资源接济敌人。
这个考辩点里有个很重要的关键,那就是袁崇焕接济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后金,而是蒙古部落哈喇沁,这是个地理很特殊的蒙古部落,它就在蓟门外,是后金由蓟门入寇的必经之路,而“请开马市”也发生于一个非常敏感和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里蒙古部落哈喇沁正在和后金频频密切接触。
明朝主流意见是蒙古部落哈喇沁已经投靠后金了应该视之为敌,可当蒙古部落哈喇沁因饥荒向袁崇焕求助时,袁崇焕毅然决定卖粮食给他们。这个独树一帜的举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一种意见认为袁崇焕判断哈喇沁还能争取过来,所以卖粮食给他们以解其燃眉之急,这种举动是一种拉拢的努力,而不是以粮资寇;另外一种意见则是哈喇沁蒙古实质上已经投靠了后金,哈喇沁蒙古找到袁崇焕买粮食完全是为后金在数月后的入寇筹集军粮,袁崇焕顶着崇祯两道申斥的上谕一意孤行,完全是以粮资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