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志党代会报告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建设生态文明 呈现燕赵之美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建设生态文明 呈现燕赵之美河北时政要闻一群灰鹤在衡水湖上空自由翱翔,与城市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河北日报记者 贾恒 赵威摄制图/褚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建设生态文明 呈现燕赵之美

河北时政要闻

一群灰鹤在衡水湖上空自由翱翔,与城市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河北日报记者 贾恒 赵威摄

制图/褚林

河北日报记者 庞 超

阅读提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中央交给河北的重大任务,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赵克志同志在党代会报告中对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作出了重要部署。

生态环境美,是美丽河北建设的要义之一。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生态环境质量也是最易感知、最为直观的指标。今后五年,我省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综合整治,让燕赵大地尽快呈现天蓝、地绿、水秀的美好景象。

坚持不懈治理环境污染——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报告要点】“实施‘蓝天行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排放和污染治理”

【报告解读】过去五年,河北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实效。但是总体来看,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很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围绕实施“蓝天行动”,报告提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排放和污染治理,加强京津冀联防联控,提高科技治污能力。以及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快核能建设。

【报告要点】“实施‘碧水行动’,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治理”

【报告解读】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出台50条措施“剑指”水污染,启动实施重污染河流环境治理攻坚、白洋淀和衡水湖综合整治、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防护3个专项行动,取得了实效。

立足以往,部署未来,“碧水行动”将重点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统筹治理,推动上下游、干支流联合治污,重点整治重污染河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专家认为,报告就水污染治理提出的部署,突出重点、着眼统筹、综合施策,有助于提升科学治污能力。

【报告要点】“实施‘净土行动’”“集中治理受污染农用地”

【报告解读】《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点,并明确了“净土行动”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省提出要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类型和程度等因素,科学施治、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此次报告又对“净土行动”的实施,从制度建设和治理重点两方面给出了进一步安排,提出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集中治理受污染农用地,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和农村面源污染。

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将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报告要点】“精准确定生态功能分区”

【报告解读】近年来,我省强力开展山水林田湖海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面临生态空间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实现对症下药、科学修复。今年,《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划定了生态功能分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构建“一核、四区、多廊、多心”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划定了森林、湿地、草原、海洋、河湖水域等生态保护“红线”,提出了空气、水、海洋、土壤环境质量底线,设定了能源、水资源、耕地等资源消耗上限。

其目的就是要将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全面推进生态修复。

报告就生态修复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要编制并实施白洋淀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规划,建设国家公园。加快引黄入冀补淀等重大水利工程和山区中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滹沱河、衡水湖、北戴河近岸海域等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抓好河流治理和现代水网建设等。

【报告要点】“加快‘再造三个塞罕坝’”“实施太行山、燕山绿化攻坚”

【报告解读】绿色,厚植美丽河北,扮靓美丽河北。专家认为,植树造林既是生态工程,又是富民工程,要与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促进发展。

让燕赵大地遍染翠绿,报告提出,加快“再造三个塞罕坝”,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水源涵养区建设,实施太行山、燕山绿化攻坚,搞好冬奥会绿化工程,打造一批环首都森林公园,提升城市和乡村绿化水平。

近年来,我省全力以赴打好造林绿化攻坚战,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要按照深化改革、多方筹资、地方为主、国家支持思路,建立多元化的植树造林投融资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生态经济。”专家表示。

值得期待的是,我省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多种树、兴水利、快转型、奔小康,围绕“再造三个塞罕坝”,下大力抓好张家口塞北林场、承德丰宁千松坝林场、承德御道口林场植树造林,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报告要点】“依法取缔违规采石场,加强露天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

【报告解读】作为矿业大省,我省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矿产资源开发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山体修复工程,恢复地形地貌景观、植被生态。到2020年,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横下一条心,拿出硬举措,全省上下积极行动起来。近年来,我省关停整治露天矿山505个。今年前9个月,我省应修复绿化的197个矿山迹地已竣工173个。

随着依法取缔违规采石场,加强露天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等举措的实施,不久的将来,矿山“疮疤”一定会再披绿装。

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

【报告要点】“要按照生态化的理念优化产业模式”

【报告解读】钢铁产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上水平,石化产业瞄准绿色化、循环化主攻方向,食品工业努力做大做强绿色食品新领域……近两年来,我省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既有规划,我省到2020年,将创建10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00家绿色工厂,建设100个能源管控中心,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与既定目标衔接,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生态化的理念优化产业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推进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生产方式,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

按照有关部署,我省将积极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优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布局,统筹京津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生产、生活循环链接。实施循环经济惠民工程,推广钢铁、电力、化工等行业及污水处理等领域低品位余热回收供暖技术。

【报告要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环保服务业”

【报告解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环境治理方面的重大制度和方式创新。与传统的“谁污染、谁治理”不同,第三方治理可以提高污染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但从总体来看,我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积极培育、大力扶持。

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我省将“推进生态建设项目产业化,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意味着需要更多环保企业的参与,更多环保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以及相关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之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几个重要领域,以及建立排污者负责、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创新机制。根据相关安排,我省将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实行信用管理,由环保部门负责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诚信档案,纳入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环保服务业发展。

报告还提出,“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培育一批生态旅游观光基地,让生态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专家认为,产业化取向有助于促进全省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报告要点】“推动环保工作法治化”“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

【报告解读】《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实施方案(2016—2017年)》……近年来,一系列关系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方案出台,促进了我省生态建设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报告提出,推动环保工作法治化,完善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联动机制,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权等约束性资源交易机制。

有关专家认为,推动环保工作法治化,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治根本、管长远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除了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标准,保障环保执法有据可依。同时,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鼓励各地去探索尝试。

【报告要点】“推进严格监管常态化”

【报告解读】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解决难点之一在监管,如何让监管落到实处,关键一点是明确责任。

推进严格监管常态化,意味着环保执法会越来越严格。报告提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有关专家认为,系列制度建设及设想,旨在让各地党委、政府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压力,切实担负起责任。

此前,我省已经明确,每两年左右对各设区市和省直管县(市)督察一遍,督察结果作为对被督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干部使用、组织处理的重要依据,并出台了有关办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将为推动各项治理措施落地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