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厅白希 解读: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关键词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关键词解读
本报记者詹新华余向东彭瑶高飞
深秋时节,记者穿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地如画,虫鸣如歌。热辣湿润的环境中,欣欣然万物昌盛。
亚热带季风气候,宜农宜林的土壤,充足的温光水条件,仿佛形成巨大的“天然温室”,为广西农作物四季常青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当地人说“插根扁担也能活”。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蔗糖产地、最大的蚕茧产地、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最大的热带水果产地。
农业大省,却还称不上农业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赋予山水广西旖旎奇幻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制约。全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每块土地的平均面积仅有0.3亩。极度细碎化的土地,让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伸不开拳脚”。
然而,现代农业等不来、绕不开,要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创新探索。2014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加快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决策。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农业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需要相对集中规模、需要统一提供服务的阶段。现代农业不是一种模式,规模经营也不全是“归大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点多了就会连成线、线多了就会形成面,就会实现整个农业的转型升级。
自治区政府主席陈武通过多次专题调研,提出示范区建设要“抓特色、抓重点”,要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全力实施,以强力带动、整体推进符合广西实际的现代农业。
“番禺之西,八桂成林”。两年多来,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农业探索步伐加快,示范区已如星火燎原。记者所见所闻、所记所思,且用几个关键词勾勒示范区多姿多彩的模样。
关键词一:现代
——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五化”标准,是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今年7月22日,广西召开了“全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规格高、范围广,意在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这已是2014年6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出台以来,所召开的第若干次现场会、工作会了。
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秀隆在会议上提出,示范区建设应当发挥的四大功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载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农业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短短两年多,从自治区到市到县到乡,四级917个示范区层层铺开,几乎每个乡镇都能看到一个极富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样板。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厅提供的《政策汇编》《资料汇编》中,读出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包括行动方案、建设标准、管理办法、选派干部挂职等,及各涉农厅局“强化”“支持”的通知、方案,充分体现了示范区建设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系统工程。
广西的农村改革设计者们,没有好高骛远,提出到2016年底,基本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60个、县级100个、乡镇级100个。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五化”标准,是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一个稻香四溢的传统农区。这里农业基础好,土地平坦肥沃,硒含量高,所产大米香软可口,正在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区。广西九龙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科技型、服务型先导农业企业,率先入驻。
九龙腾公司致力于实现水稻生产的“四化”建设,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约化、管控服务社会化、加工销售品牌化。公司拥有技术精湛的科技团队、社会化服务团队。带着科技成果和资金入股企业的广西大学教授黎志方告诉记者,公司自主培育的地方特色大米,尽管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但具有一流品质,卖的价格高。@
广西农业厅厅长白希认为,在土地规模上,广西没有沃野千里的大平原,不能跟北方农业大省比。但是适度的规模种植、连片经营,尤其是社会化经营服务体系,必须推行。所以广西结合土地确权,快速推进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和股份制农业等改革,并实行一系列奖励措施。
广西对各级示范区的规模,也“因地制宜”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自治区级核心区3000亩以上,县级1000亩以上,乡级300亩以上。初步突破“规模化”这个难题,才具备可推广性、示范性。
在资金使用上,尽量把涉农资金捆绑整合使用。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投入53亿元财政支农资金贯通示范区的路、水、电、网,撬动141.4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区创建,初步形成了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农村已成为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土,一批做房地产的,现在改做“农产”了。
“中国甘蔗看广西,广西甘蔗看崇左,崇左甘蔗看扶绥”。传统的甘蔗种植大县扶绥,年种植甘蔗面积110万亩以上。为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扶绥县引进广西中凯利科技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培育3家合作社,推行甘蔗全程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创建了“甜蜜之光”甘蔗产业示范区,总规划38万亩,建成了种植品种一流、耕种工艺一流、组织方式一流、综合效益一流、示范带动一流的现代甘蔗产业发展样板。
众多示范区,正是通过“现代”要素的注入,引导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上走向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生产功能上从单纯的农产品供给走向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结构上从单纯的农业走向一二三产的融合渗透,再次激活传统农业、焕发现代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