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绛:我和准都不争 华佗死于常想入仕为官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走了。当年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时隔四年后,96岁的杨绛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为“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走到人生边上,她愈战愈勇,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于年内面世……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这是她一贯身心修养的成果。据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用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于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触地。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绎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他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个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她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的机会,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摘自《陕西老年报》)
华佗的医术,历来总是脍炙人口。他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可以进行脾脏摘除手术,足见其医术之高明。而他发明的“麻沸散”,也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纯中药手术麻醉剂。
但历史上华佗的死因却在于他想做官从政。华佗原本出身土人,他“游学徐土,兼通数经”,而后以医术精湛而名闻天下。但在汉代,还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华佗对医生身份,一直是耿耿于怀,深以为耻的。史曰:其“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所以,华佗时刻都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遗憾的是,所有人都把他看做是一个好医生,而没人把他看成是一个可以从政的士人。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如果让一个好医生舍弃了医生身份而去从政,实在有点可惜。而作为华佗,自己的理想是走上仕途,这个想法本也没错,如果他以自己的才学走仕途,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可惜的是,华佗在试图走上仕途的过程中不但犯了一个大错,而且还暴露了他道德上的缺陷,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时的魏王曹操患有头痛病,久医未果,冬痛尤甚。华佗医术高明,曹操遂“使佗专视”,华佗成为曹操的“御医”。华佗看了曹操的病情后,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这个病一时难以治好,需要假以时日方可。在为曹操治疗的过程中,华佗便开始故意拖延进程,并又借口“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乃归家”。而到家以后,又托辞妻子生病,数次逾期不归。究其本意,乃是意图要挟曹操,谋取官职。
曹操屡次手书招呼,又敕令郡县发遣,而“(华)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曹操遂“大怒,使人往检”,但他还是小心地先求证了一下,没有就此给华佗定罪。说:“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华佗谎言被揭穿而下狱。
华佗下狱后,曹操手下的头号谋臣荀或为华佗求情,说:“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而曹操不从,并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对华佗的鄙薄之意已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医生,把为病人治病当做一个走上仕途的手段而故意拖延并以此为要挟,华佗此举实在是有损医德,实可称为无良医生,曹操对他看不起,当在情理之中。所以在华佗死后,曹操头风病虽然还是时时发作,但亦终不悔,并道:“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此话一针见血,道出了华佗的心思和他被杀的原因。可叹华佗一代神医,医术固然一流,却欲与一代雄杰的曹操玩弄权术,未免过于小瞧了曹操。曹操唯一一次后悔杀华佗,是在他的爱子仓舒病重的时候,曾说“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由此亦可窥知曹操惜之情深。难怪后来曹丕说,如果仓舒在,他这个太子能不能当得上,恐怕就很成问题了。
由此可见,虽然华佗医术绝顶高明,只可惜他在为人处世上却是一个十足的小瘪三,竟然置他人的病痛而不顾,并以此为要挟,希图入仕为官。只可惜,最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非但身死,还连带着“麻沸散”和他精湛的外科手术就此而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