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洗尘的资料 潘洗尘:为诗歌付出的“傻瓜”

2018-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做诗歌节,自费设诗歌奖,自费出版刊物,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诗歌回到正常位置.2001年,潘洗尘回到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出资给中文系师生出诗歌合集<永远的风景>.他

我做诗歌节,自费设诗歌奖,自费出版刊物,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诗歌回到正常位置。

2001年,潘洗尘回到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出资给中文系师生出诗歌合集《永远的风景》。他在序里说:我之所以一直对4年的大学生活如此地一往情深,是因为那段日子足以能够给我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美好回忆;就像许多年来我一直对儿时无忧无虑的乡居生活充满着深切的怀念那样,是因为当年那片丰润的土地,给了我宽厚的臂膊和宽阔的胸怀,而我20年来对诗歌的矢志不渝的尊崇与挚爱,则是因为在这个浮幻的时代里只有在诗歌中我才能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块栖息地。

“而在我的心中,一直珍存着两份最无私最没有功利色彩的爱——一份来自我的母亲;而另一份则来自我的母校。”

诗人李琦曾赞他:早在20多年前,脸上尚有青涩的大学生潘洗尘就已经是诗坛名人了。有人打听他,有人拜访他。我的小校友、小师弟、又高又瘦的男孩子潘洗尘,头发立着,衣领有时也立着。他像一根火柴,走到哪都擦出光亮。

诗人海男也在《潘洗尘与诗歌的边缘化关系》里,这么讲述潘洗尘在那个年代的影响:潘洗尘是谁?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记忆应该让我回到滇西永胜,回到那个萌生诗歌的我们的年华。在永胜县城,我每周都会收到来自全国的油印和铅印诗刊,在众多的民间诗刊中出现了《大学生诗坛》,出现了潘洗尘的名字。那是我第一次因为诗歌激动而牢记了黑龙江这个最冷地方的名字。

1983年,19岁的潘洗尘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六月,我们看海去》。不久即荣获了首届“绿风奔马奖”。

今年3月,在大理,潘洗尘创办的“天问诗歌艺术节”上,桑克调侃,从未去看过海的人写了看海这首诗后,不知道“坑”了当时多少女学生。“那时的女生几乎人手一篇,都向往去看海,让男生们恨得牙痒痒的。”

不过诗人苏历铭却说,对于潘洗尘,无论他获得多少赞誉,始终都是保持批判的态度。在收到《一生不可自决》诗集的最初版本,认真地数了他诗集中的个人靓照,竟有30多幅之多,不由得怀疑他具有自恋倾向。“我便拨通他的电话,建议他出一本个人写真集,嘲讽的口气并没有引起他不快,反而听到他舒心的大笑。

他知道我的潜台词是说他过于得瑟,但这个浸染小布尔乔亚色彩的大地之子丝毫没有羞涩的感觉,之后拍出更多类似于附庸风雅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