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作霖主要事迹 钟咏三主要事迹材料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钟咏三,合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决策者的杰出代表,历任合肥市市长,中共合肥市委书记等,现已退休.在宏观形势趋紧.新旧观念冲突的年代,他力排众议大力推进合肥的开放开发,提出"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关心和坚定支持下,在合肥的西南"划了一个圈",1993年春天,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而出,经过20年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艰难险阻中坚持办开发区早在合肥还没有对外开放的1988年,钟咏三就找到

钟咏三,合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决策者的杰出代表,历任合肥市市长,中共合肥市委书记等,现已退休。在宏观形势趋紧、新旧观念冲突的年代,他力排众议大力推进合肥的开放开发,提出"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

在他的关心和坚定支持下,在合肥的西南"划了一个圈",1993年春天,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而出,经过20年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艰难险阻中坚持办开发区

早在合肥还没有对外开放的1988年,钟咏三就找到当时市建委分管规划的副主任:"你帮我选地方,我要搞开发区"。建委的同志很迷茫,国家没计划,省里没要求,搞开发区行得通吗?

最终,开发区选定在合肥南郊十八岗、肥西桃花镇、肥光乡的岗冲地带。选址初步确定后,就与国家和省里要在合肥建"合肥科技工业园"(即后来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撞。市委常委会上,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杨永良说,"怎么向省里汇报?"钟咏三沉默片刻,"整个叫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北区,南区"。"就这么定。"创建合肥经开区的决策终于艰难地做出。

然而,在保守的内陆城市,新生事物的诞生总是会伴随着重重质疑。从初期选址到1993年动工,合肥经开区整整"难产"了5年。但在这五年里,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工业化新城的决心和意志从未动摇过。钟咏三很清楚,没有首位度,没有辐射性,没有带动力的合肥与省会城市的称谓是不相称的,一个没有产值的全国科教基地也是没有什么尊严的。

二十年后,钟咏三说,"不管有多难,你要摸准中央的脉搏,学深圳不会错,搞工业化、城市化总不会犯错误吧。"不要说不会犯错,就是犯错了,还有小平南巡讲话撑腰。小平说,你要是不敢试,不敢闯,你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政治判断,合肥的做法是:说干就干,要干就大干!

开工仪式前的惊心动魄

1993年3月18日,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道建设指挥部成立,钟咏三亲自挂帅,担任干道建设总指挥,指挥部要求:4月3号是合肥经开区的第一次亮相,一定要漂亮。

但这个漂亮亮相的背后,阻力重重。"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一提出,立刻招来一片质疑、反对和嘲笑声。"再造新合肥,本身语法不通。""肥西农田里能建新合肥,这不是正常脑袋能想得出来的。"

"高新区这么好的条件,都没几个项目。"钟咏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钟咏三这才清楚,新城建设最大的难题不是缺乏启动资金,而是新旧观念冲突。他首先面对的三大难题:统一认识难,启动条件难,落地协调难。

经过多次统一思想,人代会最终通过了"再造新合肥"的建议,但4月3日的开工典礼在即,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文还没下来。说是干道建设开工,实际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登场。在中国干事,学会夹缝中生存,所以钟咏三去寻求省里的支持,省政府同意批准先行成立省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面对怀疑、矛盾,经开区总有钟咏三的坚定支持

开工仪式后,后面的问题和矛盾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开发区建设之初就遭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宏观调控。但开放的市委市政府并没有简单地跟风放弃,钟咏三对经开区的发展审慎打出"没钱,招商引资;客商不来,放低门槛"的两张牌。在1993年年底、1994年年初开发区最困难的时候,他一有时间就会来到开发区的小平房,给这里的人们打气加油。

开发区终于引进了第一个项目:兆峰陶瓷。兆峰陶瓷的示范效应出来了,钟咏三又亲力亲为宣传推介开发区,佳通、日立等企业相继入驻。2000年,合肥经开区晋升国家级,3月28日,开发区隆重举行国家级挂牌仪式。

在合肥经开区的建立、发展过程中,钟咏三自始至终参与并主导了其中的许多鸿篇巨制,正如他自己所称,是一个开发区的创业者和建设发展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