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北路梆子贾桂林 保护忻州文化遗产之“北路梆子”

2018-0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分布地域 :忻州市及周边的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北部及河北省的张家口.蔚县等地.历史源流 :北路梆子起源于梆子腔勃兴的清代初期,属山陕梆子在晋北流变产物.

分布地域 :忻州市及周边的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北部及河北省的张家口、蔚县等地。

历史源流 :北路梆子起源于梆子腔勃兴的清代初期,属山陕梆子在晋北流变产物。山陕梆子在晋南演化为蒲剧,传入晋北后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地方小戏融汇磨合,形成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北路梆子形成后,很快风靡民间,并得到长足发展。抗战前,在晋北、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归绥等地流布广泛,班社林立,艺人众多。日寇侵华时,北路梆子饱受摧残,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复兴。1954年,成立了以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贾桂林领衔的忻州地区北路梆子剧团。目前全市有2个专业剧团,拥有3名全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成为北路梆子戏剧艺术的创作中心。

艺术特征:北路梆子既有对山陕梆子和蒲剧的继承,也有对地方民间音乐、庙堂音乐、小戏的广泛吸收,还有从元曲、昆曲、吹腔中引进吸纳的曲牌,因而有多源性的特征。在演唱上,激越昂扬、慷慨高亢,独具北地艺术风格。

代表人物:贾桂林(1916-1992)形象秀美,表演老到,尤擅唱功,是北路梆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继代表人物中有李万林、翟效安。新一代人物中的3位代表都是梅花奖获得者,分别是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

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

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成立于1988年,现有88人。团长成凤英为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山西省跨世纪戏剧、文艺新星”、山西省“特等功”、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和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代表剧目有《画龙点睛》、《五女拜寿》、《血手印》、《王宝钏》、《李三娘》等。

1999年,该团大型现代戏《日月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及9个单项奖,成凤英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戏曲电视剧《画龙点睛》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飞天奖戏曲短剧三等奖。2002年,参加山西省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别亲人》获“剧目奖”,成凤英获表演一等奖,郭晓军获音乐设计一等奖。

2003年,大型现代戏《山女》获第九届“杏花新剧目奖”等多项大奖,周建平、顾小英获“杏花奖”。2005年以来,新创现代戏《黄河管子声》连获山西省第十届“杏花新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化部文华剧目奖,及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成凤英获文华表演奖。

剧团被忻州市委授予“文化繁荣特别奖”,被忻州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

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成立于1988年,共86人。团长杨仲义为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劳动模范。

该团上演的主要剧目有:改编传统戏13个,折子戏、小戏9个;新编古装戏7部;新编现代戏《香火》、《华子良》(移植)等5部。

2000年以来,该团自编自演的大型现代戏《香火》连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和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在山西省举行“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中,该团自编小戏《山妹子》获“最佳剧目奖”和编剧、导演、作曲、表演4项一等奖,乐队获伴奏奖。

2003年,剧团自编剧目《凤栖岩的故事》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剧目金奖,主演张万荣获表演一等奖。2004年,在山西省移植剧目调演中,该团移植的《华子良》获演出一等奖,主演杨仲义获表演一等奖,同时获导演、作曲一等奖。在山西省第九、十届戏剧“杏花奖”评比中,该团演员张宇平、冯慧玲、池艳芬、孙永清获“杏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