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罪人 后人谈翁同龢:曾因要求慈禧省钱而将其得罪

2017-06-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报专访翁同龢旁系后人.精研李鸿章的学者翁飞--    "局势不是翁同龢或李鸿章能左右的,如果要追究个人因素与战败之间的关系,翁同龢.李鸿章.慈禧.光绪

    本报专访翁同龢旁系后人、精研李鸿章的学者翁飞——

    “局势不是翁同龢或李鸿章能左右的,如果要追究个人因素与战败之间的关系,翁同龢、李鸿章、慈禧、光绪都要负责任。”

    ——翁氏后代、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翁飞

    归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主战派翁同龢、光绪与主和派李鸿章、慈禧的矛盾斗争不可不提。

    翁同龢与光绪在甲午战争中对李鸿章及北洋海军的掣肘,削弱了淮系军团的力量。

    翁氏后代、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翁飞博士则认为,根据史料记载,翁同龢没有克扣北洋海军的军费。

    第六代后人专门研究先祖翁同龢的政敌——李鸿章

    翁飞,1954年出生,是翁氏家族翁同龢的旁系后代。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共有四个儿子,翁同书排名老大,次子翁音保早殇,翁同爵第三,翁同龢最小,翁飞为翁同爵这一支第六代后代。

    作为知名历史学者,翁飞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安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尤其精研李鸿章和淮军、淮系集团,历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淮系集团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翁家后代,为何精研李鸿章?5月19日,翁飞告诉本报记者:“从1958年开始,我和父辈一直在合肥。我在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时候,研究的是近代安徽的历史人物,第一个课题是反洋教斗争,对于这种中西文化冲突,肯定要牵扯到李鸿章。领导和老师都找我谈,让我找一个‘口子比较小,但是纵深很大’的课题。我就从淮军、淮系的角度开始研究。”

    “实际上,我的研究路线是从刘铭传,到淮军淮系,再到李鸿章,”翁飞说,“回过头来看《李鸿章全集》,编了15年,字数3000万,是近代最大的个人文集,近代所有重要的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都跟他有关系,他是清王朝的参与决策者之一,虽然他不能最后拍板,但是他可以来执行这些决策。

有一句话说,西方人来清朝搞外交,只看得到李鸿章,看不到清朝皇帝,是李鸿章挡在了第一线。”

    管不了北洋海军军费 更谈不上克扣

    翁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翁同龢生于1830年,1904年去世,江苏常熟人,历任清朝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据相关资料显示,翁同龢之兄翁同书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颂贼”等事,遭到曾国藩、李鸿章弹劾,翁同龢由此终身与李鸿章为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开铁道诸事,处处遭到主持户部的翁同龢掣肘。

    对这种说法,翁飞的看法是:首先,翁同龢和李鸿章私下关系一度很好;其次,翁同龢在经费方面并未对李鸿章及海洋海军掣肘。

    “一直有说法认为翁同龢阻挠北洋海军,不给军费,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翁同龢管不了北洋海军的军费,他是户部尚书,和北洋海军衙门是平级的。”翁飞说。

    “北洋海军并没有遭遇到什么苛刻的事情就成军了。”翁飞说。1875年朝廷开始筹建北洋海军,进行军费大讨论的时候,国库拿了800万两;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建立4支水师和港口码头,包括旅顺、威海和大沽。

    “1885年北洋衙门建立,翁同龢1886年才当户部尚书,北洋海军衙门成立后,总理是七王爷奕譞,翁同龢当上户部尚书后,各个部是平级的,所有拨款都是专款专用,拨给北洋海军的钱都是由七王爷管着,翁同龢是管不了的。

”翁飞说,七王爷的儿子光绪皇帝要亲政,七王爷拿了北洋海军的军费去办昆明湖水师操练,所以翁同龢在日记里发牢骚:“以渤海换昆明湖,以南洋换万寿山。”南洋指的是开平矿务局的财政收入;渤海指的是北洋海军的军费。

    “除了常年的经费,其他需要特批的钱,翁同龢也有奏折说,只要到了户部的钱,不论是皇帝还是太后特批的钱,一分钱也没有克扣。”翁飞说。

    甲午战争在即,四大军入朝,慈禧下旨迅速筹集300万两银子,要求海军衙门拿150万两,户部拿150万两。“翁同龢在不到两个月时间把150万两银子拿出来了,而海军衙门拿不出来,谁在挪用、克扣北洋海军经费?”翁飞说,这些都有文献记载,有档案为证。

    翁同龢要求慈禧省钱,将其得罪

    光绪和翁同龢是主战派,李鸿章和慈禧是主和派,翁同龢是否对这场战争有必胜的信心,李鸿章是否因早已看出败局而主和?

    翁飞说,“我们通过很多资料发现,李鸿章没有自始至终是一个主和派,把他逼到最后的角落里,他也下决心一战,否则不会有四大军入朝,也不会有甲午海战。李鸿章骨子里是个绥靖主义者,他从1884年甲申事变到1885年伊藤博文来和他签署天津条约,一直认为日本是不会开战的,他一直相信以夷制夷,所以先找和日本在东北亚有冲突的俄国,再去找英国,然后是德国、法国、美国等进行斡旋,在斡旋的过程中,他根本没想到要做多大的战备,所以,他在根本没有全局部署的情况下卷入了这场战争。

    翁飞称,翁同龢作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两朝帝师,亲帝而不反后,“慈禧太后如果不相信他,怎么会让他当亲生儿子的老师呢?慈禧太后还让翁同龢去天津问李鸿章和日本能不能战。李鸿章告诉他,我有多少钱、能不能战你还不明白吗?于是,翁同龢回朝之后率领百官向慈禧上奏,希望慈禧节省宫中万寿庆典的经费,因此得罪了慈禧。”翁飞认为,片面地说谁主战、谁主和是不确切的。

    1895年北洋海军将士被困刘公岛,弹尽援绝,没有得到陆军的支援。对此,翁飞认为,翁同龢并没有兵权,而且当年没有那么多的陆军能够调动,那个时候能不能救得了也是个问题。对于翁同龢在战败中的责任,翁飞认为,翁同龢对战术不懂,对谈判也不懂,“翁同龢作为清流领袖被卷进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也没有战争准备,对敌情比较了解的还是李鸿章。”

    局势不是翁同龢或李鸿章能左右的,如果要追究个人因素与战败之间的关系,翁飞认为:“翁同龢、李鸿章、慈禧、光绪都要负责任,但今天追究某个人的责任没有意义,要看他们当年的运作中哪些失误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哪些成功是我们应该借鉴的,不要落入那个窠臼和怪圈,因为中华民族在往前走,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

    翁同龢家训使得家人曾阻止翁飞上复旦文科

    翁飞觉得生活并没有因翁同龢后代而受影响。“我一直在做学问,我进入近代史研究领域后,还是别的同行告诉我翁家是怎么回事。”翁飞说,他当年对翁同龢和李鸿章等人比较同情,特意写过翁李关系的溯源,考证出来李鸿章是翁同龢父亲翁心存的小门生。

    在翁飞整理《李鸿章全集》时,发现翁同龢给李鸿章所有的书信开头都是“世叔老大人”,尽管翁同龢比李鸿章小7岁,也要叫他世叔。在翁同龢没有入户部之前,两人关系很好。

    “翁同龢和李鸿章同朝为政,也可以说是政敌,但当年的士大夫之间的矛盾,并非你死我活的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党和后党骂得一塌糊涂,李鸿章、翁同龢和张荫桓还商定如何签订中俄密约,密码本只有他们三个人知道,怎么签订中俄密约,他们三个人一清二楚,别人都不知道。

”翁飞说,同殿为臣要维护汉族大臣的尊严,他们之间只是政见不同,但一旦遭到日本入侵,在民族大义面前,这些大臣是能分清是非的。

    翁同龢晚年十分孤寂,由于支持戊戌变法和维新,被慈禧罢官革职,遣返故里江苏常熟,生活在惊恐中。翁飞说,自此,翁同龢告诉家里人“不从文不从政,要从事理工农医。”

    于是,翁家后代秉承了这条家训,翁飞回忆:“恢复高考后,我‘稀里糊涂’考上了复旦大学77级,家里人就不同意,拿着户口簿不让我去迁户口,说你应该去学理工。”

    目前翁家人很少有人从文从政,翁飞的父亲就是学理工科,搞工程的,翁家多数人目前从事理工科方面工作,翁飞笑着告诉本报记者,其中还有一名牙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