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怎样评价《废都》

2017-10-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报告文学家何建明先生,撰文披露贾平凹<废都>解禁的内幕,从友人和崇拜者的角度对贾平凹和<废都>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贾平凹为"大师".何建明先生曾是<中国作家>杂志的主编,又是作家出版社的社长,他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判断,我认为是很有权威性的.我个人对贾平凹先生和他的作品也是关注的,因此我也想说说我对贾平凹和他的小说的看法,并且想援引曹雪芹先生对此类小说的判断,给<废都>一个定位.我以为贾平凹作为作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

著名报告文学家何建明先生,撰文披露贾平凹《废都》解禁的内幕,从友人和崇拜者的角度对贾平凹和《废都》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贾平凹为“大师”。何建明先生曾是《中国作家》杂志的主编,又是作家出版社的社长,他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判断,我认为是很有权威性的。我个人对贾平凹先生和他的作品也是关注的,因此我也想说说我对贾平凹和他的小说的看法,并且想援引曹雪芹先生对此类小说的判断,给《废都》一个定位。

我以为贾平凹作为作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对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传神反映。以《浮躁》和《废都》为例,这两部作品的价值在哪里呢?我认为不是文学价值,而是社会价值。《浮躁》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纲转向的历史关头,人民的思想矛盾和精神状况,作品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国人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的“浮躁”心态;同样,《废都》展现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多元、扭曲,和由此而造成的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丧失皈依感,整个社会陷入彷徨、低迷、消极、享乐的境地,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知识分子出现了和明朝某个时期一样的处世姿态,一种“末世情怀”,因此贾平凹就敏感地体察到,并且仿照《金瓶梅》写了《废都》。

如上所述,是贾平凹聪明过人之处,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被读者热衷,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他一直就是个基层的文学写作者,他对文学的理解,只是限于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皮毛的模仿,他的小说方式,是通俗的,因此反而能与中国平均的阅读欣赏水平永远处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条水平线也就是兴奋线,是一种低水平上的谐振。

说到《废都》,除了《金瓶梅》的余韵,和对其形式的简单粗略的模仿,其实从文学上并没有什么价值,而当年风行时对中国社会和读者所产生的负作用,却是无法抹去的。你去采访一下废都的读者,如果他肯说实话,十个有九个是冲着它是“黄书”去的,一本书,读者冲什么去读,直接说明了它的价值和利害。

那些“”虽然不至于成为贾平凹“流氓作家”的标签,至少也成为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精神向度和审美层次的昭示。这样的小说史上不乏,用曹雪芹的原话说:“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八十回《石头记》第一回)

虽然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不像当年的六零后、七零后那样对性过度神秘,黄书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兴趣,但这本书当年在社会上对普通读者产生的负面作用,超过了少数知识分子能理解的精神价值,解禁则解禁了,“平反”实在没必要,拔高更是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