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外国文学试卷 外国文学经典被边缘化? 学者:功利阅读令人担忧
2010年11月10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作家协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外国文学经典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作家协会前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96岁高龄的徐中玉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92岁高龄的钱谷融教授;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孙颙先
生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深圳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鉴赏辞典》丛书,探讨了外国文学经典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由季羡林、草婴、夏仲翼、郑克鲁等学界前辈担任丛书学术顾问。
共15卷,分为外国神话史诗故事鉴赏1卷、诗歌鉴赏3卷、小说鉴赏5卷、戏剧鉴赏3卷、散文鉴赏2卷、传记鉴赏1卷。全书近1900万字,囊括世界100多个国家、各大语系的文学精华,收录了国外1700多位著名作家的作品近2800部(篇),包括诸多获诺贝尔奖、普利策奖、龚古尔奖、布克奖、塞万提斯奖、芥川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品。
歌德的《浮士德》、普希金的《叶普盖涅·奥涅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均位列其中。选录作品的译文也多系名家名译,朱生豪译莎士比亚、草婴译托尔斯泰、傅雷译巴尔扎克等悉数收录其中,代表了中国翻译文学界的最高成就。
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离不开外国文学经典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当代中国文化的构建。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既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又要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丰富的外国文化资源中,文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各国人民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如何选择、借鉴、吸收其精华,对于培育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离不开外国文学经典的参与。
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说:历史证明,从上个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到90年代后人文关怀的流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艰苦历程始终有外国文学经典的参与。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当代中国文化,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二是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
外国文学经典是历经岁月长河冲刷,检验,筛选而积淀下来的文学精粹,展示了文学发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南开大学崔宝衡教授认为,作为千百年来外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承载着异域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真实生动的画卷,更为我们提供了建设当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
外国文学经典并不过时
专家学者们认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越来越依赖图像来娱乐自己,可是文学经典的魅力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外国文学经典图书常销不衰就是证明。外国文学经典中有中国以外的几千年文化的积累,作品所提供的那种最原发性的、人类探求真善美的最初理解与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等,都是不可替代的。
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孙颙表示,在协会80后、90后的年轻作家中,凡是没有阅读大量经典作品作为基础的就容易自己重复自己,创作生命力很难长久;而一些有着深厚经典作品阅读积累的作家,明显具备非常强大的创作力,类似《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这样的作品,事实上也是为这批年轻的创作者提供了一座宝库。
深圳大学郁龙余教授说,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以美学代宗教,这句话是中国20世纪最富智慧的经典名句之一,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美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文学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不仅是治疗“浮世病”的良药,还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如何更好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方面,专家们建议通过增加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学教材中的比重来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趣味;通过对《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之类的经典图书进行二度开发,让外国文学经典进入普通家庭;通过各类载体,倡导提高全社会对外国文学经典的重视;出版适合和提高读者人文素养的力作,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平台。
外国文学经典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众阅读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浮躁心态使专家学者们感到忧虑。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说,与过去读书人比较,我们对外国经典的了解太少,这与当前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不对称的。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席谭晶华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谭帆教授认为,高校中外语系多而外国文学专业少,缺少经典范本和教材,多数外语系的学生仅仅把外语当做工具来学习,一旦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会减少,文学经典有被边缘化的现象。
专家学者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提高全社会对外国文学经典的重视和普及程度:
1.“千方百计到青少年中去”。通过增加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学教材中的比重来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把经典送到青少年手中是外国文学专家的责任。
2.千方百计进入家庭。通过对《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等书籍进行二度开发,让外国文学经典进入普通家庭。
3.借鉴以前的出版形式,如连环画等,普及外国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