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纪念碑 清华园内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的故事

2017-08-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又生活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家乡,自然对其学问.故事倍感兴趣.    数年前曾寻访过先生位于清华园内的纪念碑.不久前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又生活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家乡,自然对其学问、故事倍感兴趣。

    数年前曾寻访过先生位于清华园内的纪念碑。不久前,我三进清华园,依然去拜谒了王国维纪念碑,对海宁地方史深有研究的“硖川居士”同行,但他是第一次来,我做他的导游。我们乘地铁在圆明园站出站,徒步约一站地即到清华大学。进校门直走,到二校门拐进去不远处,即是一片大草坪,四周均为清华老建筑。王国维纪念碑即在第一教学楼旁。

    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之所以著名,一是由于其本人对于近现代史学的贡献,鲁迅曾说过“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则称王国维为中国“新史学的开山”。

    纪念碑另一个闻名天下的原因是另一位国学大师、清华四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在碑铭上对王国维学术高度概括的几句话:“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使人读后倍觉感动。

杨振宁先生在其新作《曙光集》中写道:“1929年10月我随父母亲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居住,那时我七岁。后来听到王国维自杀的传闻,记得曾和同班同学熊秉明、郑士京在18号门前徘徊……也曾诵读清华园工字厅东南小土坡下的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1927年6月2日清晨,王国维怀揣遗书,从容不迫投身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而死,给当时的中国文化界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猜想。1927年8月14日,王国维被安葬于清华园东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之原。

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大学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写,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1960年,清华大学将其墓迁葬到西山的福田公墓内。

随后的历史发展中,纪念碑历经沧桑,幸而碑身坚实没有碎裂,1981年得以复建。1985年,国家拨款对王国维墓及碑予以重修。白色大理石坟墓的北端立着一座墓碑,上书“海宁王国维先生之墓”,为浙江书法家沙孟海所题。

    现在的纪念碑基本在原址,前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后上书篆体大字“海宁王先生之碑铭”,铭文楷体曰: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义宁陈寅恪撰文 闽县林志钧书丹  鄞县马衡篆额

    新会梁思成拟式 武进刘南策建工 北平李桂藻刻石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

    在王国维纪念碑不远处的清华大礼堂西侧的山坡前,立有一座花岗岩石雕成的闻一多坐像,背后是一面黑色石壁,上面刻着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山顶上建有纪念他的“闻亭”。虽然闻一多死于反动派的暗杀,王国维死于投湖,但他们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对中华文化孜孜以求的开拓精神将永远成为清华园内的精神支柱。

    我们临别时向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鞠躬告辞,校河畔的银杏叶似随风洒下片片的金黄……再见,清华!再见,我们心目中的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