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北斗 王淑芳:结缘北斗 投身交通运输信息化
王淑芳:结缘北斗 投身交通运输信息化
三八红旗手 北斗
科技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信息事业部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妇联的表彰,并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代表参加2014年度中外妇女招待会。
作为北斗系统建设的第一批大学生,她既是两代北斗系统建设方案的论证者,也是4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执笔者,“建北斗、用北斗,让更多人享受北斗带来的便利”是她的梦想。
作为交通人,她紧跟时代步伐,扎根科技创新第一线,努力通过信息化建设,为现代交通运输业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寻找突破口。
执著追星 专注导航“中国造”
1995年,王淑芳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工作19年以来,她先后在国防科工和交通运输系统任职。两次人生抉择,都是缘于北斗卫星。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空白领域’这4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回忆起毕业时的情景,王淑芳记忆犹新。1994年2月,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工程正式立项启动,因为北斗系统建设缺少导航专业人才,需要从高校招收一批大学生,项目筹备组便赴北航进行招聘,身为应届毕业生,王淑芳参加了宣讲会。
“研制北斗卫星是我国的空白领域。” 宣讲会上,项目介绍工程师随口说的一句话却改变了王淑芳的人生轨迹。在那个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年代,当她的同学选择出国或去外企工作时,她却选择了投身处于艰苦创始阶段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时的艰苦条件远远超出了王淑芳的预料。工作人员蜗居于某招待所内办公,甚至缺少固定的办公桌椅。此外,由于北斗刚起步,面临技术难、进度紧、经费少、要求高等难题,加班加点、精神紧张是工作常态……但这些困难,王淑芳一一克服。
由于全身心投入和艰辛付出,王淑芳的科研能力在同龄人中逐渐崭露头角。在对研发二代北斗卫星进行可行性论证时,王淑芳成了唯一一个入选专家组的年轻人。在这个专家平均年龄为40岁的团队中,王淑芳大学毕业仅3年。
2007年,当王淑芳在北斗领域已颇有建树时,她再次作出了人生的选择——转行到交通运输行业。
“那是因为交通运输是北斗的最大应用用户。”谈及转业原因,王淑芳毅然回答道。她介绍说,伴随着二代北斗卫星上天,我国北斗导航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追赶上了美国的GPS系统,这也意味着北斗本身的技术可创新空间不大,但有一个领域与北斗密切相关,那就是北斗的推广应用。
转型民用 致力交通运输信息化
王淑芳现在的单位——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是交通运输部的直属科研单位,受部委托拟订并组织实施交通运输行业通信、导航、无线电和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规章制度;承担着行业、国家及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通信、导航、无线电和信息化的技术研发、应用、咨询等工作。
自第一代北斗系统起,中心就开始跟踪系统建设并开展北斗应用推广工作,不仅牵头开展了5个第一代北斗系统示范工程,还全程参与了第二代北斗系统国家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提出了“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等示范工程项目。中心的行业地位与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职责,与王淑芳推广北斗民用的理想“高度吻合”。
来到中心后,王淑芳不负众望,在北斗推广方面干得风声水起:她相继提出了“卫星导航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作为总体框架设计者,她参与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并为上海世博会和北京60周年国庆道路运输安保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其主持实施的“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已基本完成实施工作,超额完成8万台北斗双模终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安装使用任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通过示范引领,带动100多家北斗终端厂家进入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产值2亿多元,推动了北斗的产业化进程。
现在身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信息事业部导航中心副主任,王淑芳和她的导航团队,正致力于全面推动“基于北斗的中国海上搜救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等后续示范应用工程项目和北斗地基增强等行业应用卫星导航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
在积极推动北斗产业化的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多个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建设,尤其是运输信息化方面,主持承担“全国高速公路信息通信资源整合研究”科研课题,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信息通信系统联网工程”;主笔编写了“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工可可行性研究报告”,推动了行业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参加了“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立项论证工作,目前实验室已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她正带领团队开展“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等建设工作,助力行业信息化发展。
经过几年一线的历练,2010年,入职仅3年的王淑芳成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十二五”暨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的主笔。她以“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为落脚点,诠释了中心“打造电子政务安全信息港,缔结现代交通物流产业链”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打造交通运输信息化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和“一群星、一张网、一张图、一张卡、一个数据中心”的发展重点。
“干工作,她挺有一套的”
北斗研发工作的经历并没有让王淑芳投身交通运输行业后工作毫不费力。她坦言,尽管工作依然与北斗相关,但刚刚进入交通运输行业时,对行业知识一片茫然,压力特别大。
来到中心,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展卫星导航技术在危化品运输过程中的监控管理研究工作,她发现危化品管理涉及交通运输、安监、环保等多个部委之间的职责划分,远非技术那么简单,需要理顺很多管理上的东西,这令刚刚进入行业的她感觉有些吃力。
唯一的方法就是恶补行业知识。带着对北斗卫星的深厚感情、怀着通过卫星导航重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梦想,她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寻找卫星导航与交通运输的结合点。
“干工作,她挺有一套的。”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刘建如此评价。在他看来,王淑芳能够顺利实现华丽转身、迅速投身于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和她的悟性与工作能力分不开,另一方面则缘于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
刘建告诉记者,在工作中王淑芳给他的最大印象是思路清晰、重点把握能力强。“不管接到什么任务,她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路线图。”这让身高1.8米的刘建对这位小个子女人深感敬佩。
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在北斗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批北斗示范应用涉及9个省(市),由于是首次推广,没有经验可循,王淑芳一个省(市)一个省(市)地听取意见,并耐心地做好说服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
工作中的王淑芳还是个计划性强、能合理安排时间的人,这一点也让刘建印象深刻。刘建回忆说,有一次项目任务进入了最后几天的冲刺阶段,团队的大部分人都选择鏖战到凌晨两三点,唯有王淑芳没有熬夜作战。作为直接领导,刘建怒气冲冲地质问王淑芳:“他们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你怎么晚上八九点就走了?”
当时王淑芳没有说什么。过了几天,由于连续深夜加班,团队的其他人白天哈欠连天,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王淑芳找到了刘建:“看到了吧,他们是晚上干活,白天睡觉,完全打乱了自己的生物钟。”从此,刘建采纳了王淑芳的建议,针对下属制定了一条“不准加班”的规定。
“铁姑娘”的柔心肠
王淑芳并不是没有熬夜工作的经历,早在军队工作时她便经常熬夜,当时的同事赠予了她“铁姑娘”的“光荣称号”。
1997年,我国第一代北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上天”前夕,北斗需在液氮中模拟太空环境进行调试,为降低运行成本,她连续48小时守候在氮气蒸腾的模拟真空罐旁,观察并记录每一项数据,同事们笑称她为“铁姑娘”。
为了北斗系统建设,王淑芳一拖再拖,结婚十年才生了女儿。女儿不足2岁,她转业到交通运输行业,刚进入陌生领域,要熟悉业务,也要跑项目现场。尤其是高速公路光纤通信资源调研考察期间,3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奔波于高速公路上,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27岁荣获军队个人“三等功”,32岁担任北斗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卫星导航增强系统主管设计师,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2011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带给王淑芳一束束鲜花、一片片掌声,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始终藏着一个遗憾,那就是对父母的愧疚。
年迈的父母在她大学毕业5年内相继去世,尤其是母亲,当时正值北斗系统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庞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分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大系统进度。为坚守岗位,虽然知道母亲病重,可她还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只是老毛病,说不准就挺过去了,最终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出身贫寒的王淑芳深知求学不易,她主动申请资助一名河南农村学生,除了日常学习上的物质帮助,还鼓励年纪相仿的女儿与帮扶对象保持联系。“我希望通过他们同龄人间的交流,让山区的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让她心里更有动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