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郭子仪 大唐中兴第一名将竟是他!
755年,唐朝边将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叛军迅速南下攻克洛阳、长安等地,一时间李唐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危急时刻,一批忠于唐朝的将领迅速崛起,他们凭借超凡的军事才能,最终将安史之乱平定,重建大唐王朝。那么谁是中兴大唐战功第一的名将呢?很多人都以为是郭子仪,实则不然,此人其实是李光弼。
据《新唐书》记载:“初,(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那么李光弼究竟有哪些战功,他的人生结局又为何与郭子仪有着巨大的迥异的结局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影视剧中安禄山的形象
李光弼是契丹族人,他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则天归顺唐朝,任左羽林大将军、任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以骁勇善战闻名,后死于对突厥的战争中。李光弼为人深沉刚毅,善骑射,有大将之略,同时他还喜读班固的《汉书》,可谓是文武兼备。
李光弼最初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任左卫郎,王忠嗣对他十分赏识。此外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都对李光弼十分器重。安思顺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听到以后立即托病辞官回家。
755年,安禄山反叛后,经郭子仪的推荐,唐玄宗封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李光弼率五千人守卫常山郡,消灭史思明的叛军五千余人,后与郭子仪合兵一处,在嘉山与叛军决战,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四万,俘千余人。史思明赤脚披发仓惶而逃,一时间收复了河北十余个郡。
此后唐肃宗即位,李光弼被任命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五千人赴太原守卫。757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十万叛军进攻太原。当时李光弼麾下仅有一万人,形势十分危急。但李光弼治军严整,与将士同甘共苦,亲自参与修筑城墙。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让士兵挖地道,袭扰敌军。沉重打击了叛军的气焰。
李光弼画像
经过一年的坚守后,叛军倦怠,李光弼率敢死队杀出城外,斩首七万余级,军资器械俘获无数。太原大捷的消息传到灵武,唐肃宗加封李光弼为司空、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魏国公。758年,李光弼入朝,唐肃宗下诏京官四品以上的全部到郊外迎接李光弼。
同年九月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讨伐安庆绪,但唐肃宗不相信李、郭两将,因而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结果邺城之战,唐军大败,唯独李光弼整军而还。此后唐肃宗剥夺夺郭子仪的兵权,让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
此后李光弼率两万人在河阳与史思明展开大战。决战之前,李光弼对众将言道:“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于贼手,苟事之不捷,继之以死。”他将短刀藏于靴中,以示决死之志。最终唐军斩敌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军资器械粮储数万计,大获全胜。此后安史之乱被彻底评定,李光弼被封为临淮郡王,赐以铁券,图形凌烟阁。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可谓功劳盖世,但他为人耿直,与当朝的宦官格格不入,因此遭到了鱼朝恩、程元振两个宦官的嫉妒和陷害。朝廷几次征召李光弼,他都担心遭到宦官的迫害,而未敢前行。唐朝中央为了牵制李光弼,把他的母亲安置在长安奉养,愤恨不得志的李光弼渐渐忧郁成疾。
埋没于麦田中的李光弼墓
764年7月,李光弼在徐州病危,部将询问他还有何遗言,李光弼答道:"吾淹军中,不得就养,为不孝子,尚何言哉!"下令将自己所剩下的绢布分赐给部将,言毕而终,一代将星就此陨落,终年五十七岁。李光弼死后,部将用他赐给的绢布为其行丧,全军号哭相问。朝廷闻讯后,赠李光弼为太保,谥武穆,诏百官送葬延平门外。
李光弼虽然名气没有郭子仪大,但军事才能不在郭之下。后世史家评论“自艰难以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第一”。宋人徐钧有诗评述李光弼的一生:“间关百战佐中兴,料敌行师妙若神。可惜罹谗终恨死,伤心不见白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