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大架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杨禄禅首创杨式太极拳杨禄禅,名福魁(1799~?),河北省永年县人。
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从陈长兴 学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教拳。
后到北京教拳,任旗营武术教师。所传拳术"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松"、"沉"为旨。历经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
杨健侯
杨健侯改杨式太极拳老架为中架杨鉴,字健侯(1839~1917),杨禄禅之三子。自幼从父杨禄禅习太极拳 ,终日苦练,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
由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 者的需求,他将杨禄禅所传的老架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杨澄甫
杨澄甫定型杨式大架太极拳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杨健侯之子。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 练,功夫日深。随着火器的出现,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
杨澄甫将太极拳在 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即流传至今的杨式太极拳。其拳架特点是:架势舒展 简洁,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套路易学易练,便于推广传播,受 到社会普遍欢迎,有利于促进太极拳的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被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
为了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 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体用全书》,阐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澄甫的长子杨振铭(1910~1985),得父真传,是杨氏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他的架式酷似杨澄甫,推手犹见功夫。
1949年定居香港,设馆授拳,并将杨澄甫生前著作再版,将太极拳推广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使之流传世界各地。
杨澄甫的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等杨氏后裔和近亲傅仲文、赵斌等以及杨澄甫的徒弟和学生们,很好地继承了杨式太极拳,并大力推广杨澄甫生前定型的杨式大架太极拳。
有的坚持十多年义务办班教拳,使杨式太极拳从杨氏门户走向普及, 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
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推广普及
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等部门为推广太极拳,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健身运 动,组织创编了以杨式大架太极拳为基础的24式太极拳。
1957年又出版了目的在于为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提供规范教材的 《太极拳运动》一书。
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也相继编制了太极拳、太极剑等的竞赛套路、竞赛规则,为推广太极拳运动做了许多工作,使太极拳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由于杨式大架太极拳动作舒展优美,易学、易练,健 身功效突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已经成为学练人数最多的一种太极拳。
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的问题近五十年,杨式太极拳发展最快。但是,在快速的普及推广中,突出了杨式 太极拳的易学、易练,传播着粗略的拳架形式,而很少强调要领及用意运气,使得真正的杨式太极拳被淡忘。
出现了大量的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为此,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着从普及到提高的阶段,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能总停留在形 似上,要强调用意运气,逐步做到形神俱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