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课堂互动 聚焦课堂有效互动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成为研究的新热点。2008年12月10日至11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普陀区教育局在新黄浦实验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此次会议以“课堂有效互动”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上海、江西、陕西、甘肃、河南、云南、黑龙江、四川、广东、江苏、贵州等多个省市的400多位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研讨会上,与会者首先观看了四个学科12节蕴含课堂互动的课例展示,随后展开专题讨论和头脑风暴,畅谈对课堂有效互动的思考和探索。
在区域实践层面,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普陀区在推进课堂有效互动方面的实践和思考:第一,明确意义,指导课堂有效互动。即关注课堂有效互动的教育价值,明确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意义,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更好地促进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转变;第二,制定标准,引领课堂有效互动。
教研室出台了《普陀区中小学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意见》,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七条途径。在此基础上,又明确了实现有效互动的要求。
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制定和有效互动要求的明确,对全区课堂教学起到导向、引领的作用。第三,开展研究,推进课堂有效互动。将日常的课堂有效互动实践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推进课堂有效互动。无论从区域层面还是从学校层面来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推动了有效互动的实践。第四,技术支撑,促进课堂有效互动。此外,还开展教学“比武”,举办八国校长论坛,深化有效互动。
在校本研究层面,与会的众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报告了各校有效教学互动研究的最新进展。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校长王浩军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进行的“掌握提问艺术”的校本行动研究。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追求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提问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
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瓦房店希望小学校长殷延庆简述了该小学正在推行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比较好地体现了课堂互动教学理论。该模式的具体内容是“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合起来概括为“三疑三探”。认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源自疑问。学习要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该模式的理论核心是用疑问贯穿课堂,即设疑、解疑和质疑。
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校长骆奇通过对本校的数学研究课《时、分、秒》的介绍,阐述了几点感悟:第一,把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起始区域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建立在超出学生“认知起点”上的教学,使“有意义”失去了逻辑链条,“建构支架”失去了支点,最终不能建立起通达“最近发展区”的桥梁。第二,充分运用“互动反馈技术”细致破解思维密码,精确把握认知脉络。第三,摒弃诱导成功表象的陋习。第四,有思维碰撞火花的教研才是有效的。
普雄学校校长赵宝琦从理论认识、基本做法和取得成效三个方面介绍了本校利用互动技术开展数学有效教学的校本课题研究。指出,互动反馈技术是一个信息搜集工具,能帮助每个学生通过技术进行互动参与,提升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能使教师及时回收课堂中鲜活的信息;也是一个统计分析工具,能帮助教师快速找到每个学生学习起点,即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一个思维引导工具,能帮助教师针对动态的数据,灵活进行策略调整,有效提升课堂活力。
平利路第一小学校长徐瑾介绍了该校小班化环境下促进知识建构的互动教学实践研究。徐校长首先介绍了本校的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包括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丰富了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加强交互功能等方面。在研究实践方面,一是通过互动反馈系统强化互动,在交互中建构知识;二是运用互动技术即时反馈,促进教师及时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徐校长最后指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互动教学促进了本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课堂气氛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得到提高。
树德小学校长梁青云从开放的导入、学生资源生成与有效回应、互动深化与推进教学等几个方面对该校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研究做了介绍。认为“互动生成”教学能有效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发展与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洛川学校教师谷丰从“背景与认识”、“实践与创新”和“成效与发展”三个方面,汇报了他们学校“以信息技术创设课堂‘1对1增强学习环境’,在互动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的有关研究与实践。指出研究取得成效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各有侧重的数字化教学设施;二是骨干先行的课题组行动研究;三是全员投入的研修组群体实践。
四、“课堂互动”研究的意蕴与展望
就我国目前进行的课堂互动研究,钟启泉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从研究价值、研究的关键概念、研究的目标与课题、研究的展望四个方面做了深刻的分析。(全文另发)钟教授指出,“课堂互动”成为教学研究的课题是令人高兴的。这表明我们的教学研究有了务实的追求,即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
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价值,钟教授认为,“课堂互动”的研究是对传统的灌输主义中心的挑战。从社会学角度看,构成充满活力的教学情景需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学习主体。第二个条件是学科教学的内容。第三个条件是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
“课堂互动”研究隐含了一个新的教学观,即“儿童本位”。“课堂互动”研究是基于“儿童本位”的具体体现。“尊重儿童、尊重差异”是“课堂互动”研究的思想基础。“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虚假”互动和一言堂的状态,改变长久以来死气沉沉的僵化的课堂,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的课堂。
钟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习主体的心理(主观性)过程,同时也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的两个关键概念是:自主活动和集体思维。基于两个关键概念的“课堂互动”研究,将有助于变革“定型化教学”的旧习,促进课堂教学中基本关系的转换:首先是有助于颠覆师生之间的支配从属关系,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是有助于克服学生之间的敌对性关系,建立合作性关系。钟教授提出,是否转换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衡量“课堂互动”研究成功与否的标尺。
关于“课堂互动”研究的目标,钟教授认为,要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设定不同的研究目标。日本筑波大学的《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在《课堂教学》专章分别描述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理想的教学状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其次,对于“课堂互动”的研究课题,钟教授指出,“课堂互动”研究为我们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变革课堂教学设计的严峻课题。第一个课题,从单纯的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第二个课题,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
“课堂互动”的最大特征是动态生成。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第三个课题,从“单向灌输”走向“集体思维”——学习集体的形成与集体思维的组织。
此次研讨会,共有来自新黄浦实验学校等10所学校的12位教师用同课异构等方式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四个组别的课例展示,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学科课堂里的有效互动。语文组的课例为:新黄浦实验学校樊曦老师和华师大附属长风中学熊瑾老师讲授的“小职员之死”、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杨裕珍老师的“太阳”和联建小学陈海平老师的“白银仙境的悲哀”;数学组的课例是兴陇中学牟湘萍老师的“几何证明中辅助线的添置”、梅陇中学黄劼老师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新黄浦实验学校王青云老师和新普陀小学赵霞老师的“数学广场—分段”;英语组是中远实验学校张婉兰老师和兰田中学李萍老师进行的同课异构课例“Food and Drink”;物理组的同课异构课例“力的合成”由洛川中学刘丹丹老师和新杨中学吴孟欣老师提供。
除本文提及的发言者外,研讨会期间还有很多与会者做了课例讲评和专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