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 从书斋文化走向生态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圆满终点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经二十多年,直至今天新版《文化苦旅》的诞生,我才认为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才真正称得上完成了“文化”上的“苦旅”。如果说1992年旧版《文化苦旅》的出版是余先生“文化苦旅”的开始,那么今天新版《文化苦旅》的诞生则是“文化苦旅”的圆满终点。
我是余秋雨作品的一名普通读者。长久以来,我并不认为《文化苦旅》(旧版)是余秋雨先生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即使它所获得的声誉最高、影响最大。在我的心目中,反而认为《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河之书》是余秋雨先生写得更好、价值也更大的著作。
《文化苦旅》1992年出版之时,余秋雨先生正值中年,那时候的余先生饱读万卷,阅历丰富,是首屈一指的美文大家、文化大家,阅读他的散文能带给人愉悦的感受,带来人生思考、文化思索。但《文化苦旅》(旧版)与后来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河之书》比起来,我则更喜欢后者,为什么呢?从我的阅读感受上来说,《文化苦旅》(旧版)显得“更多的是一本作家关起门来、伏在案头、开动脑筋写出来的书”,而后来的《千年一叹》等则是余秋雨先生“走出房间、走遍大千世界、行万里路、观察世界文明”而诞生的作品,我认为后者的含金量是远远高于前者的。
在新《文化苦旅》中的新篇目《我的山河》中,余秋雨这样写道:“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灾难之后,我终于蓦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是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从此,我的脚步再也不会蹈空凌云,我的文笔再也不会高谈阔论,我的思绪再也不会离开苍原苍生。”
余秋雨在文章中表示感到很高兴,因为广大读者对他的接受,并且顺着他,从书斋文化走向了平静而低调的生态文化。他说:“我的学术原点:只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探询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正是为了这种探询,我在二十几年前便辞去一切职位,孤身投入旷野。由于辞得干净,我走得很远很远。路,就是书。从学术上说,我是从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
余老先生这种锲而不舍的对文化的思考、探寻,用脚步丈量,用双眼观察,不断自我否定和进步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新《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删掉旧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旧版《文化苦旅》共39篇文章,新版《文化苦旅》虽然只有25篇文章却万分厚重。曾经有读者说余秋雨的散文有“历史的重量”,相信读罢新版《文化苦旅》之后,这位读者还将会体会到一种“文明的重量”。
书评作者:王威,作家,刚出版的新书有《族天下》四卷本、《性的历程》、《医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