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刘卫高 刘卫高与他“复制”的义乌模式
从宿迁霸王举鼎广场向南眺望,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犹如长龙盘踞,更似卧虎端坐。延绵千米的商城广场,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走进商城,“街巷”纵横,店铺比肩,划行归市的店铺足有5000多家,12类5万多种商品琳琅满目,到处充满生机盎然的商气、人气,已经成为江苏省四星级文明市场、2007年中国商铺100强。让我们打开视野,看看刘卫高与他复制的义乌模式。
从刘卫高的思路说开来
刘卫高,宿迁市工商联会长、浙江芬莉集团董事长、江苏芬那丝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中豪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早在2001年,刘卫高在宿迁成功投资开办江苏芬那丝有限公司之后,就萌生了在宿迁“复制”义乌模式的大胆构想。
刘卫高不是只想赚钱的商人。他说:“是商人就想赚钱,这没有什么错,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多尽社会责任。”在宿迁几年,刘卫高逐步了解了宿迁。宿迁虽然是地级市,但这里工业基础还比较弱,商贸流通还不够顺畅,总体来说,还远不如十几年前的浙江省县级义乌市。对如何尽快实现宿迁经济跨越式发展,宿迁市委、市政府思路是明确的,决心是很大的。那么,作为一个外来投资者,又如何为宿迁的发展尽心尽力呢?
从2005年起,刘卫高像着了迷似的反复思考。思考中想得最多的是,家乡义乌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崛起,为什么宿迁就冲不上去?在不间断地考察中,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宿迁经济要长期快速增长,仅仅靠投资一驾马车来拉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义乌小商品市场正是冲破了“小”的束缚,开创了大市场、大流通、以市兴市的格局。由此,刘卫高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义乌模式“复制”到宿迁来。
“复制”义乌模式,刘卫高把规划的第一聚焦点放在投资建设宿迁的义乌商贸城。他曾多次到宿迁小商品批发市场察看,发现这个始建于1997年5月的批发市场(也称老批发市场)营业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十几万平方米,市场基础薄弱、商品单调、人气和商气不足,虽然宿迁市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但直到2005年,商品年销售额也不足5亿元。
刘卫高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运行下去,难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要开拓大市场,对现有的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是一条捷径。
他决定,按照义乌的模式,投资26亿元,建设宿迁市最大的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带动宿迁人的观念更新,提升宿迁的人气、商气,拉动宿迁人流、物流、资金流,打造新的产业链,促进宿迁经济的跨越发展。
刘卫高的构想正好与宿迁市委、市政府的规划相吻合。2005年6月,宿迁市委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市场建设任务,全市将围绕“市场大建设、流通大发展、要素大集聚”,加快各级各类市场建设与改造步伐,积极推进现有市场升级扩容,创新业态、提升档次、树立品牌,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一批大型市场,增强宿迁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与此同时,宿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全力支持刘卫高投资建设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并且以建设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为三产兴市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