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红彦的卑鄙 你不知的开国上将阎红彦的风雨人生

2017-10-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57位开国上将中,阎红彦在军队中的职务并不是很高,而且授衔时他已在地方工作,按照中央的规定,已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授衔,如邓小平.谭震林等许多同志.但是阎红彦

在57位开国上将中,阎红彦在军队中的职务并不是很高,而且授衔时他已在地方工作,按照中央的规定,已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授衔,如邓小平、谭震林等许多同志。但是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的杰出代表,还是被授予上将军衔。就是这样一位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上将,没有在枪林弹雨中被敌人击倒,却死于“文化大革命”初期。

赴莫斯科学习军事,将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进行电讯联系的密码安全送达陕北;东渡黄河,阎红彦将渡船问题顺利解决,受到毛泽东盛赞

阎红彦,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1909年10月26日生于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是西北工农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阎红彦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击队大队长、总指挥,红三十军军长,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川东区党委副书记、行署主任,川东军区副政委,四川省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部队第一政委,党的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等职。

1927年10月阎红彦参加清涧暴动,失败后在陕北、晋西一带进行兵运工作,1930年后根据中共山西省委的指示,率领一部分武装在汾阳、孝义、中阳地区开展革命斗争。1931年春阎红彦与吴岱峰等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任副大队长,与吴岱峰率部西渡黄河来到陕甘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

阎红彦是陕甘晋红军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32年底受“左”倾路线排挤离开游击队赴上海学习。

1934年7月,中共上海中央局派阎红彦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向共产国际汇报华北和西北的情况。接到命令后,阎红彦从上海出发,闯过几十道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份到达了苏联莫斯科。在苏联,阎红彦先后进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苏联红军陆军大学附设的共产国际军事研究班学习马列主义和军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由于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失去了无线电通讯联系。1935年4月,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为了尽快恢复和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以便及时地了解和指导中国革命,特派阎红彦带着密电码回国。

密电码由英文字母编排,阎红彦不懂英语。为了工作的需要,他废寝忘食,用极大的力气,背熟组编的电码。由于提前回国,阎红彦未能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5年4月下旬,阎红彦从苏联起程,进入我国新疆后,又乔装打扮成富商,骑着骆驼,载运着毛毯和灯心绒,经伊犁、迪化(乌鲁木齐)辗转来到兰州、宁夏、绥远。

但因国民党封锁严密,阎红彦不知道中央红军的确切地点,不得不到北平打探消息,后又到洛阳、西安。

最后他终于在西安听到一些陕北红军的消息,于是想方设法来到陕北根据地。这时,中央红军已经长征到达陕北。阎红彦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去找党中央。1935年12月25日,阎红彦在瓦窑堡见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了带回来的密电码。

1936年2月,党中央决定组织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渡河以前,党中央派阎红彦组建黄河游击师,并任司令。黄河游击师任务艰巨,担负着警戒黄河沿岸清涧、延川、延长一线,保卫驻在瓦窑堡的党中央和陕北省委的任务。

党中央还命令阎红彦协助周恩来为红军东征抗日准备渡河船只。由于地方军阀长期搜刮掠夺,陕北百姓非常穷苦,后勤准备工作的难度很大。尤其是阎锡山害怕红军渡河侵犯自己的地盘,把全部船只拖到了黄河以东,因此,解决渡船成了头号难题。阎红彦与清涧等地方党的负责同志组织和动员群众日夜造船。同时,阎红彦还领导游击师协助地方筹粮、筹款,发动群众做军鞋等。经过阎红彦等人的努力,渡船问题顺利解决。

毛泽东后来曾谈道:“阎红彦是一位好同志,东渡黄河的时候,渡船的解决,主要是靠他。阎红彦同志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他解决得很好,解决得很快,因此,红军能够顺利地完成东征抗日的任务。”

1936年2月21日,阎红彦奉命率黄河游击师从河口东渡,先后占领了义牒镇和隰县的午城,拆毁了沿河敌修筑的碉堡,配合兄弟部队攻占了大宁县城,并在石楼、永和、大宁、蒲县、隰县、中阳一带围歼敌人,有力地保障了东征红军与陕北苏区后方的通道。

不久,黄河游击师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阎红彦任军长,蔡树藩任政委。红军东征取得节节胜利,为避免大规模内战,保存实力,1936年5月5日,红军回师陕北。“西安事变”后,党派阎红彦到西安杨虎城的部队从事统战工作。1937年2月,阎红彦奉调返回部队,仍任三十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