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辅礽的学生 董辅礽:直面改革的经济学家
1927年7月26日,董辅礽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董浚敏曾在上海求学,毕业后,做过英文秘书、中学教师,后来就职于宁波人虞洽卿开办的“三北轮船公司”。他的母亲赵影是宁波城里的一位大小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董辅礽幸运地出生在这样一个既新派又不失中国传统美德的家庭里。为人忠厚的父亲对董辅礽影响很大,使得他从小懂得要诚实做人,诚实做学问,以善良之心对待朋友。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年,11岁的董辅礽和家人一起开始了逃难生活,先逃到四川宜宾,后来在重庆安顿下来,并进入重庆西郊永川国立十六中学就读。世事的磨难,使董辅礽思想逐渐产生了进步倾向。除学习知识外,他还开始关注时局,并订阅了《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从这些报刊中他了解到了共产党的主张,这对他以后有意识地接触进步组织,最终选择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对于当时只有19岁的董辅礽来说,继续求学,以科学救国是他最大的心愿。1946年夏天,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董辅礽报考了全国一流的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当时竞争十分激烈,在两三千参加考试的学生中,经济系只录取了其中的50名,董辅礽凭着自己扎实的基础,脱颖而出。
在武汉大学,他有幸遇到了著名经济学家、时任系主任的张培刚教授,并成为张先生留美归来后所教的首批学生之一。良好的天赋、良师的教诲和自身的勤勉,使董辅礽为今后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精力充沛的董辅礽涉猎多门学科,还常去其他系里听课,不论是世界通史、中国通史、欧美文学,还是日语、法语,只要一有时间,他都努力去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考试成绩列法学院三个系的第一名,并成为法学院唯一获得当时院级奖学金--四明银行奖学金的学生。
40年后,他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董辅礽选集》的序中写道:“至今我都感谢张培刚、杨端六、刘秉麟、李剑农、戴铭馔、周新民等老师的教诲。那些经济学以外的课程,包括我在外系旁听的一些课程,对我也很有帮助。因为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与此同时,董辅礽还参加了一个名叫“求真读书会”的组织,读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后来回忆说:“尽管那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读得不多,更不系统,但终归是我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路上学步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对我来说同时也是决定日后人生道路的第一步,所以是重要的一步,也是值得怀念的一步。”
1948年,董辅礽参加了中共在武汉大学的秘密外围组织“武大地下学联工作组”。他以极大的热情印刷宣传品、宣传马列主义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和平主张。随后又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和旨在护校的“安全互助团”,开展反迫害、反破坏、反迁移斗争。由于工作出色,武汉解放前夕,也就是1949年5月9日,当时还不满22岁的董辅礽被吸收为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