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长荣二人转 二人转正戏全集之东北二人转 西厢听琴 3

2018-0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 ,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

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

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 《西厢》 、《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特色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东北二人转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

"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