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宁校长在学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加强竞争力建设 迎接新的挑战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八届教代会暨第十三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郑南宁
(2007年3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校实施“十一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办学经费稳步增长。2006年学校总收入13.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5.15%,其中多渠道自筹经费为1.08亿元,自措办学经费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实际支出11.4亿元,在建项目安排和平衡上年度赤字2.2亿元,支出总和为13.6亿元,收支基本平衡。 2006年末,学校总资产达43.3亿元。
——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初步建立起新的本科生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两个本科生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面启动了本科生教学评建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招生与学生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在连续二年本科招生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2006年在全国七个省市招生质量进入前十名;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6.4%。
——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获4项国家科技成果奖,继续保持在国内高校前列;科研经费到款创历史新高,达到3.0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38.4%;SCI收录论文790篇,比上年度增长3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在全国排名第九;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数在全国排名第六。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新增长江学者5名;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研究创新群体1个;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7人,并列全国高校第一;姚熹院士被评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是大陆高校目前唯一的当选者;两位国外院士应聘来校长期工作。
——国际交流与留学生教育取得新进展。争取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费989万元,比上年度增加35.5%;获得逸夫基金400万元港币;在校留学生达到684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并正式招生。
——学生社区建设出现新面貌。开展“知心工程”,建立学生咨询新体系;成立“彭康书院”,推进学生社区管理创新;学生机器人代表队获全国冠军,并在亚太机器人大赛中获得第三名。
——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6年继续严格执行了财务计划预算制;通过职员制改革,建立职员管理新体系;顺利完成6个学院的管理重心下移试点工作。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筑面积为5.8万平方米的教学主楼群投入使用;一村34舍住宅楼竣工验收;完成三个校园运动场改造工程;启动了校内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工程坊”建设。
——教职工住房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2006年新建住房面积44,500平方米;分配住房970套;为人才引进购买商品房80套;近千户教职工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这些成绩,标志着我校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年来,各个方面的主要工作是:
(一)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为了做好育人工作,2006年学校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在“985”二期工程建设中特别安排了6,000万元教学专项经费,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教学实验室,支持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
本科教育正在按照“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注重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逐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验基地,建设一流的校内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工程坊,着力打造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品牌。
2006年招收本科生4,033名(含少年班学生50名);目前在校本科生17,792人;本科教学日常支出6,141.74万元;大学物理和电工电子两个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名;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在全国名列第七。
学校全面启动了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本科教学评建过程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契机,各学院以认真扎实的态度完成了本科教学自评估工作,为迎接教育部评估打下扎实基础。
2006年招收硕士生2,930名,博士生800名;目前在校研究生12,548人;研究生教学日常支出6,761.72万元;作为教育部首批三所试点高校之一,率先开展了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改革,启动了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初步构建了较为合理的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资助体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是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让导师招到满意的学生,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标准,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二)加强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
2006年,学校重点推进“985”二期工程建设。目前,国家下拨我校985专项经费累计3.7亿元,在建“985”子项目共109项。截止2006年底,学校已下拨各项目经费2.
64亿元,其中队伍建设项目9000万元,平台和基地项目1.19亿元,教学专项3,172.5万元,校园信息化建设400万元,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485万元,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40万元,西安质谱加速器中心建设1,200万元;一些新设备已投入使用,在教学科研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4月,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圆满通过国家整体验收,专家组对我校建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科整体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
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项目组织,积极争取各类重大科研任务,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科研到款总经费达3.
06亿元,较上年增长38.4%,其中横向科研经费1.22亿元,纵向科研经费达到1.84亿元;4项成果获国家三大奖,名列全国高校第四;授权发明专利105项;王铁军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通过评审,这是我校自2003年以来连续4次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973”计划资助,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1项,在高校排名第十一位,重点项目排名第九;获国家社科基金8项;获国家“863”计划项目39项,在高校中排名第六;医学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取得零的突破;获“创新引智”项目3个;SCI收录论文790篇,比上年度增长37.
9%,排名较去年提高了两位。
EI收录论文1,295篇,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居第七名,比上年度增长43.4%;ISTP收录论文544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七;我校主办的《当代经济科学》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
(三)加快队伍建设
加大了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力度,继续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始科学合理地规划与调整各个学科、各个层次人员比例;继续实施固定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聘任机制,开始探索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单纯以工作量考核的机制,逐步将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
目前,校本部在编教职工总数为4,617人,离退休人数为3,497人;补充新教师 81 人;通过职称评聘,校内晋升教授34人;聘任兼职教师45人;聘请外籍教师18人;人员经费支出5.
2亿元,其中在职人员2.9亿元,离退休人员1.5亿元(含西迁住房补贴支出6,473万元),学生奖助金7,827万元;2006年安排了引进人才专项补贴1,012万元;新增“长江特聘学者”5名;“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7人,入选人数与上海交大、北京大学并列第一;引进了易显河、Tom Bell等海外知名学者。
(四)推进校园文化与学生社区建设
2006年,学生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坚持把学生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树诚信风尚、创文明校园、建优良校风”活动;以开展学生科技创作活动为主线,推动高质量的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06级东校区新生实行全新的书院制,实施严格、科学的管理,设立常任导师和兼任导师,全面开展“知心工程”,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加强合格公民教育,增强了集体感和荣誉感,使书院的学生在学业、品行、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2006年,学校在“985”二期工程建设中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用于建设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改善学生文体活动设施;安排日常工作经费191万元,用于学生活动和课外科技创作;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1项,铜奖2项;学生机器人队在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获得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亚太机器人大赛总决赛,获得第三名。
(五)进一步加强财务计划预算制
对预算支出、财务分析与绩效考核进行了试点,规范管理各项收入,强化内部财务监督,清理债权债务,加强往来账项管理,及时收回学校资金,确保学校资金和资源的安全;学校财务状况总体呈现良好状态,资产负债结构良好,收入支出规模呈上升趋势。
2006年末,学校资产为43.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47%;净资产为40亿元,比上年度增长了7.86%。
2006年,学校总收入13.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5.14%;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加大了自筹经费和争取科研经费的力度。2006年学校在计划外争取到:西迁教职工住房专项补贴6,715万元,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改革1,388万元,教育部修购专项1,000万元,社会募捐1,690万元;当年实际支出11.
4亿元,在建项目安排和平衡上年度赤字2.2亿元,支出总和为13.6亿元,收支基本平衡;收入与支出的增加,表明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活跃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表明多渠道自筹办学经费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六)加强后勤服务,坚持勤俭持校
后勤工作克服改造项目多、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完成了68项(1,882.69万元)校园修缮专项;在学校能源需求增加、市场涨价的情况下,加强了供电、供暖、供水等的规范管理,坚持勤俭持校,首次实现了水电气暖总体费用支出的回落,2006年较上年度节电53万度, 减少电费支出41.
34万元,节水60万吨, 减少水费支出231万元,全年水电气暖总支出6,020万元,较上年度下降1.86%;在教职工住宅管理工作方面,加快了住房周转分配效率,申购和分配住房970套,为人才引进购买商品房80套,使近千户教职工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实验室管理方面完成了资产清查工作和175项各类设备招标采购工作,购置经费总额达1亿元,为学校节省资金约631万元;加快了校内公房调整、搬迁、清理的工作进度。
重点推进校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学生医疗委员会”;实行学生公费医疗改革;加强对公费医疗的管理,2006年医疗费支出较上年度下降150万元。
加强了校园周边房产管理,维护学校权益,规避经济风险,回收周边房产租金和条件占用费1,300万元。
强化基建施工和工程进度管理,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完成了教学主楼群工程、一村34舍住宅楼竣工验收;完成了三个室外学生运动场的改造工程;完成23项工程的结算审核工作,总结算金额9,340.22万元,审减427.89万元。
(七)稳步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顺利完成6个学院的管理重心下移试点工作;通过职员制改革和全员聘任制度,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用人机制,将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和契约管理;推行“校务公开、财务监管、物资采购”三项制度,为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发挥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和陕西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2006年获专项经费2,800万元,其中获省科技厅重大技术创新项目5项,经费1,800万元;省财政拨款1,000万;加强对独立学院和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工作,在规范城市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行为等方面取得进展。
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了罕见腹腔妊娠产妇的分娩手术,早产儿经救治健康出院,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第二附属医院也取得了成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重大成果。
此外,还成功举办了以“弘扬传统,启迪未来”为主题的建校110周年暨迁校50周年庆典活动,集中鲜明地宣传了西迁精神,建成了西迁纪念馆,出版了大型文献纪录片《为世界之光》,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9月,顺利召开了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工作方针;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迈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第二步的战略目标。
学校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与同类学校相比偏低;个别教师的素质较低,缺乏敬业精神;管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需要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单纯的工作量考核机制已严重制约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不够紧密;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突出;教学过程管理不够规范;临床医学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在一些基层单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教学工作的问题;教材建设与国外优秀大学相比差距较大;学科交叉与融合缺乏有力措施;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组织和建设不够有力;对公共资源缺乏规范管理;校园信息化建设滞后。
我们学校自身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领导决策水平、领导能力和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不强,推诿敷衍,群众不满意;经费使用存在不讲节俭、浪费的现象;少数干部存在不作为,甚至失职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上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共同推动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十一五”是学校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也是学校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建设任务,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学校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针对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起草,先后召开了三十余次会议,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纲要》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把西安交大办成一流大学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纲要》集中展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十一五”发展的奋斗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十一五”发展目标是:
构建一流本科教育教学环境,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建成20个左右国内一流水平学科,5个左右国际先进水平学科,5个左右设施装备先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国际学科前沿重大课题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为2015年左右基本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
下面,我就“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建设任务作简要说明。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高质量为基本任务,打造西安交大人才培养品牌,教育教学等各项竞争性指标继续保持国内高校前茅。
(1)加大投入 质量为本
加大本科生教学投入,精心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教学实验室及一批专业教学实验室;完成一流的校内工程实践训练基地——“工程坊”的建设;大幅增加学生实习和实践专项经费;与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拓展人才培养的实践空间;提高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再建2-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意能力,本科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的领先地位;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雄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坚持理、工、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办好“钱学森实验班”和“宗濂医学实验班”,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优秀生源 就业质量
提高本科生源质量,争取在全国15个以上省市的招生录取质量进入前十名;进一步做好保送生和少年班的人才选拔工作;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国内高校前列,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3)社区建设 住宿书院
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完善住宿书院制管理。加大对学生工作的经费投入,支持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的社团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一批优秀教师投入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建设一流水平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完善住宿书院制管理,建设好“彭康”、“文治”、“宗濂”等书院,使学生具有自信、自立、自强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心。
(二)强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科和科学研究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志,是学校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校进入国内高校前10名的学科数量不多,工科优势的特色存在逐步变弱的危机;新兴学科发展缓慢;近二十年来科学研究没有产生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还是空白;部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争取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做得不够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优化结构、重点突破”的学科发展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优势 创建一流
提升学科竞争力,重在加强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首先是优势学科建设。重点建设25个左右学术研究活跃,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的学科;进一步提升机械制造、能源动力、电子信息与电气、材料、力学、管理等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装备条件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实力;力争新增3个重点学科,20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5个左右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突出工程 推动应用
结合国家建设目标,特别是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抓好一批应用学科建设;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和组织重大项目,扩大学科优势,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发展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金融工程、农业工程等应用学科,使之成为西部开发中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3)加强基础 零的突破
强化基础学科的战略地位,加快基础学科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潜心于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努力产生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争取实现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突破;加强医学与生命学科建设,争取在国际医学生命类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取得突破,并为“十二五”医学学科进入国内前十名奠定坚实基础。
(4)重视人文 注重特色
加快建设有特色的哲学人文社会学科,使哲学、社会学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国际法的学科建设,使国际法学科冲击国际一流;完成艺术博物馆建设;使艺术学学科与工科紧密结合,发展有特色的艺术与创意等新兴学科方向。
(5)组织项目 扩大成果
加强学校科技工作的规划和项目组织,年科研活动总经费突破10亿元;做好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工作,争取再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总数保持全国高校前五名。
(6)推动合作 争取资源
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学校工科优势,密切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重大行业的科技合作;吸引3-5家国内外著名企业来校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实验中心。
另外,我们还要结合“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完成“西安重大装备制造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期工程,加快“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申报和建设工作;争取在电子信息领域、生命科学与医学等领域新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建成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建立国防技术研究院。
(三)加快队伍建设
一流的师资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石,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解决教风和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坚持人才引进与校内培养相结合;实现教师、管理、实验技术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1)优化结构,加强培养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教师的学缘与地缘构成;重点实施青年教师培养与支持计划,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实施教师在国外一流大学工作与研修计划,使90%以上的专职教师有在境外学习、进修或短期工作的经历;培养100名左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大教改项目的学术带头人。
(2)构建团队 鼓励交叉
构建“创新团队”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依据重大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打破行政壁垒,汇聚学术队伍,进行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
(3)创新机制 科学评价
创新人事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教学工作总量为基本依据的教师岗位设置和以能力、业绩考核为基本内容的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提高效率 加强服务
完善职员制改革,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管理队伍;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调整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设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硬、作风好的专业技术队伍。
(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和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服务。
(1)推动交流 为我所用
实施“一对一”计划,2010年实现与10所左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做好与美国林肯大学共建国际孔子学院工作;实施好“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300-500名博士生参加重大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进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
(2)国家教育 扩大影响
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设立留学生基金,重点吸引留学生来校接受研究生教育,使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000-1,200人。
(五)深化大学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1)组织创新 服务到位
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坚持校务公开;建立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三大职责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专家辅助决策的作用;提高管理质量,改进工作作风,形成政令畅通、办事高效、服务到位的管理流程;实施重大校务听证制,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使学校在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走在社会前列。
(2)稳步推进 加强基层
完善和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系、所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形态、定位与职能划分;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形成新的学校、学院和基层系、所三级管理体制。
(3)加强管理 严格预算
坚持严格的校院两级财务计划预算制,完善与中央预算制改革相关的财务计划预算制;坚持勤俭持校,加强对各职能部门事业经费的预算、使用的监督;坚持实行宏观调控和滚动支持的动态项目管理模式以及责任人制度,将建设投入与发展基础和业绩相结合,实行投入、资源占用、产出三元考核;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4)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围绕育人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相适应,改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不懈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建立起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六)坚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不断赋予学校优良办学传统以新的内涵,形成一批承载西安交通大学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的文化产品。
(1)秉承传统 共塑风尚
秉承“一等学问、一等事业、一等人才、一等品行”的优良传统,加强学生行为准则与师德教风建设,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促进教风建设。
(2)倡导文明 关爱生命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师生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关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与身心健康。
(七)扎实做好基础设施与条件保障工作
(1)科学规划 保障有力
通过对科技园部分土地和建筑资源回购,以及在其周边征用800-1,000亩土地,进行新校区建设,改善教学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用房不足的现状;通过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使学校各个校区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建设一流的校园网络,完成校园“一卡通”工程,改变校园信息化建设滞后状况;加强教学科研文献资源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制定和实施公共用房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建设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结合校区旧住宅改造,建设一批经济型适用房,营造健康、和谐、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通过货币化住房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新建体育运动中心,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文体活动环境与条件。
(2)艰苦奋斗 节俭持校
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物质丰裕和条件的改善,校园里出现了不讲节俭、随意浪费的现象。我们要增强节俭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历行节约,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用节俭的标准衡量和检验我们部门的工作,把有限的资金资源、财力人力用在学校急需发展的事业上。
(八)积极推进社会服务
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是大学对社会的应尽义务,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通过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西部建设,尤其是在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科技园建设要实现建设知识密集型园区的转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要着力解决陕西地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外地研究院要与经济发达地区密切合作,特别在争取横向科研经费上做贡献;附属医院要积极参与国家医疗改革和医疗进社区的工作,为人民健康提供一流服务。
(九)发展教育基金会,推进校友工作
教育基金会和校友工作是拓宽社会联系渠道,挖掘办学资源,筹措办学经费,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开创教育基金会和校友工作新局面。“十一五”末,争取教育基金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加强校友会工作,做好校友每年的返校日活动;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校友的作用,同时为校友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各位代表,到本世纪中叶,将西安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我们所有交大人的期盼。我们要发扬优良办学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实干,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