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 翻译莎士比亚的“大家”:朱生豪的“书单”(图)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比起那个已经封存于中国翻译史与莎学史中的大名,以及与妻子宋清如之间遣词造句高超的情书,朱生豪理应比当代人所理解的鲜活与生动许多.譬如,他在那个时代就已爱读英文杂志Esquire(即<时尚先生>),并译了其中一则影射阮玲玉事件的故事<钟先生的报纸>.即便战火纷飞,清苦难熬,他也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译者.相反,世间纷杂,所思所感,也都融入阅读与翻译的每一处细节之中,甚至物化为落在纸上的一切.从<暴风雨>开始,深感所谓"理想社会"."黄金时代&q

比起那个已经封存于中国翻译史与莎学史中的大名,以及与妻子宋清如之间遣词造句高超的情书,朱生豪理应比当代人所理解的鲜活与生动许多。

譬如,他在那个时代就已爱读英文杂志Esquire(即《时尚先生》),并译了其中一则影射阮玲玉事件的故事《钟先生的报纸》。即便战火纷飞,清苦难熬,他也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译者。相反,世间纷杂,所思所感,也都融入阅读与翻译的每一处细节之中,甚至物化为落在纸上的一切。

从《暴风雨》开始,深感所谓“理想社会”、“黄金时代”之不存,便只得与主人公那样“迎着怒海呼号,迎着狂风悲叹”,末了感怀“也许更能体味一番作者当时的心境吧”。

也许当代人能用极为规范化的表达叙述朱生豪的成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31部半,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四类编排……也有研究者赞其因爱国而翻译的义举,虽然我认为这远没有上升到“主义”的高度,但当时那份愤懑的情怀的确是当下不可复制的。

只有如此,才能安然地在《译者自序》中抛出一句“知我罪我,惟在读者”。得失寸心知的译事,“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的羞耻心,及呕心沥血然后付梓的释然,如今早已成了稀罕物。(于睿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