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泰毛泽东 刘思齐:说毛泽东培养毛岸英接班是小人之心
核心提示:刘思齐:有文章说毛泽东送毛岸英上前方是为了培养他,锻炼他,要他将来接班,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什么,毛泽东从他参加革命起,从他干革命起,他就没有离开过战争。他从秋收起义到他上井冈山,到他离开井冈山,带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打出来的。
我们几万人,多少万人到延安才剩了多少人,才剩了两万来人,我们牺牲多少烈士,他难道不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吗?你毛泽东不派毛岸英去,也不会有人说他为什么不派儿子去。
凤凰卫视3月6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幼年流落上海,少年留学苏联,青年学农延安,而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57岁的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沉默良久,这位英年早逝的年轻人一生短暂而又传奇,经历丰富而又坎坷,被彭德怀称为志愿军的第一个的志愿兵,他就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解说:1921年,湖南青年毛泽东迎娶了恩师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一年后,他们的儿子降生在长沙清水塘畔,起名岸英,后来毛泽东回忆起毛岸英的童年趣事时,总忍不住会哈哈大笑。
毛新宇:就把我爷爷奶奶的鞋啊,穿着在雨地里撮雨,然后我伯父还喊,开船啦,开船啦,哥儿俩就非常兴奋。
解说: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共中央派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这时的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处境危险的杨开慧带着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逃到板仓老家。三年后,身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一条让他心痛的消息,湖南军阀何键悬赏一千大洋抓拿杨开慧。1930年10月,杨开慧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被押进了长沙协操坪监狱。
刘思齐:从监狱里头把他母亲押到刑场的时候,他就守在他母亲身边,然后,他抱着他母亲不让走,那小孩又哭,就痛哭舍不得,舍不得敌人把他扔到,就是说把他撕开,从他母亲身边撕开,扔到一边去,扔到那个监狱那个房子那个角落里,把他母亲押走了。
他可能在监狱里头,还住了半个多月20天才放出来,整个在监狱里头,他就是不吃不喝,大病了一场,出来的时候就一把骨头了已经。
解说:杨开慧被害后,毛泽东愤笔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而亲历母亲之死的毛岸英在之后的二十年里,更是没法停止对母亲的思念。
刘思齐:有一天他就,我后来想,可能那一天就是他母亲牺牲的日子,因为结婚不久嘛,结婚不久他就站在窗户前面的,非常沉默地站在那儿,后来就说,他说我妈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是伟大的女性,然后就流眼泪。
解说: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毛家三兄弟改名为杨永福,杨永寿,杨永泰,由外婆向振熙带到上海送到"大同幼稚园"。1931年5月,毛岸龙因患痢疾去世,由于上海时局动荡,幼稚园的孩子们被迫疏散。"红色牧师"的董健吾把毛岸英和毛岸青领回家,但不久,兄弟二人就因忍受不了牧师家里的生活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相依为命。
毛新宇:我父亲在流浪的时候,因为写革命标语,被反动巡捕给打,打了负了重伤是我伯父救他。
刘思齐:他带我去看《三毛流浪记》,然后看的时候,他就非常激动。他非常激动,看完了以后,他一直坐在那不动,人家场子里人都走完了,他还坐在那。后来我告诉他,我说人都走了,我们走吧。然后他就站起来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他说我,三毛所有的生活我都经过,捡垃圾,捡烟头啊,卖报纸,给人家当小童工啊都干过,兄弟俩当童工,还有推车,就是在什么白渡桥,他们就在后面推,推上去了,下去的时候拽着那个车,不让它下滑太快。
就这样一次大概是一个铜板,两个铜板。
曾子墨:在上海,毛岸英、毛岸青流浪了整整五年。这期间他们的父亲毛泽东率领红军在江西瑞金抗击着国民党军队,连续的"围剿"并艰苦跋涉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两个身处绝境的少年虽然历经狂风暴雨,但是仍然顽强的生存下来。1936年,根据潘汉年的指示,上海地下党找到了毛氏兄弟,并且辗转将他们送到苏联。
解说: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康生,把毛岸英、毛岸青送到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当时儿童院里中国学生占了百分之二十,大多是烈士子女和共产党领导人的孩子。结束了流浪生涯,开始了留学生活,毛岸英曾说过那种感觉像是掉到了蜜罐里。
刘思齐:他去了以后,他觉得非常好,非常幸福了。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写了一篇文章叫什么,我忘了,他就是说,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幸福的地方。就是大家都觉得这是天堂了,已经是天堂了。
解说:赵施格,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的儿子,在他印象里,初到儿童院的毛岸英和他们没有什么两样,刚开始与大家沟通起来还有些困难。
赵施格(毛岸英儿童院同学):一起玩,一起学习,他岁数大一点,比我们大一点,也没看出来他有什么突出啊,是吧。我们还比他突出,因为我们会说俄语,他们不会。
解说:1938年,在看到岸英、岸青的照片之后,念子心切的毛泽东给儿子写了第一封家书。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1941年初,毛泽东给儿子寄去了一些书,并附信一封,信中建议儿子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苏德战争,国际儿童院的学生们也参加到各方面的保卫工作中,他们不但要种菜,挖防坦克壕,还要上军事课。
赵施格:怎么用武器,就是机关枪也好,步枪也好,怎么扔手榴弹,什么都学会了。
解说:怀揣着保卫社会主义的信念,很多学生都想加入苏联红军,投入卫国战争。19岁的毛岸英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苏共中央不同意让国际儿童院的外国青少年上前线。
毛新宇:他强调要求参军,其实也很不容易,一开始也没被批准,他上军校,后来遇到一个苏联红军将军很喜欢他。他才先上的是苏联红军的军校,后来才真正的从军校很快毕业以后,才当了苏联的红军。
解说:1943年,毛岸英从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毕业,被授予中尉军衔,并加入联共。1945年,苏军开始了大反攻,毛岸英获准参战,担任坦克部队连队指导员。
毛新宇:跟着苏联红军一直追击着德国鬼子打到柏林。
赵施格:当时他也说是,我上哪去,我上哪去,一上去,后面那个上校拉我,或者派人保护他,因此他的意思是,就前面比如说机关枪,他冲没这个情况,不让他那个什么。我只能看,当时冲啊什么,不存在这个事。
解说:1945年5月,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了毛岸英。
毛新宇:他就觉得这个青年很优秀,也出于对我伯父应用表现的一个嘉许,赠送他一把小手枪。
解说:据说斯大林还赠给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一支冲锋枪,蒋经国在苏联待了12年。1937年蒋经国携俄籍妻子告别莫斯科之际,正是毛岸英初到莫斯科之时,不知道斯大林的举动是偶然所为,还是另有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