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有哪些作品 俞平伯散文特点

2017-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俞平伯散文特点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俞平伯散文特点是什么呢?俞平伯散文的总体特点就是笔调轻盈.意境非

俞平伯散文特点

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俞平伯散文特点是什么呢?俞平伯散文的总体特点就是笔调轻盈、意境非常深远,而且文章中还不时表达一些哲理,令人读起来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散文点特点主要体现在散文的语言文字上,首先俞平伯的散文追求词语与词语间搭配的陌生感,所以俞平伯会很注意定语的使用,俞平伯很多时候都会用两个或者四个字来修饰限制名词,而且是字字珠玑,美妙绝伦,不仅非常新颖而且读起来也很别致。在句式上,俞平伯不会固定采用一种句式,而是骈散结合,长短参差,非常灵活,但是有时候也会注重对仗工整,有很深的古典韵味。其次俞平伯的散文是属于白话文、文言文、书面语结合的一种文字,这样的组合让他的散文语言典雅而又非常有文采,文中的一些口语化的文字又让俞平伯的散文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倍感亲切。

最后一点就是俞平伯会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表达力度还给文章富裕雅致的气息。俞平伯认为反复和重叠的写作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语调,也提升了文章整体的美感,比如在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散文中,俞平伯就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性。

俞平伯纪念馆

俞平伯纪念馆的新馆建成于2015年的6月10日,这个纪念馆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的余英坊的第36幢,馆内的展厅面积有300多平方米,还是很宽敞的。

俞平伯画像

俞伯平纪念馆新馆馆内以俞伯平的“家学”、“红学”和“文学”为三条主线,还向世人陈列了俞伯平生前的一些手稿、文集和个人照片,加上馆内的一些现代声光影像等媒体介绍俞伯平在诗词、红学、古典文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很多参观者到馆内参观后都会对俞伯平有一个非常细致的了解。

俞伯平纪念馆其实早在1993年的时候就已经创办过了,所以现在的俞伯平纪念馆被叫做是新馆,原址的纪念馆是位于德清县乾元镇的谈家弄的33号,在那里的纪念馆附近的大家山的山顶还有俞伯平的铜像,铜像的底座里面是俞伯平先生的骨灰,整座铜像非常肃穆,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学者的高尚风范。

俞伯平作为一个学者,他的文学身份是多重的。他是著名的红学研究者,和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还是一个昆曲爱好者、传承者,一生为昆曲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俞伯平是白话诗创作的先驱,曾和朱自清创立过月刊。

生于战乱时期的俞伯平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国情怀的文人,在抗战时期,俞伯平写过很多文章和诗歌来激励青年人,他自己也参加了不少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运动的发展。

俞平伯简介

俞平伯简介上提到俞平伯生于公元1900年,原名是俞铭衡,字平伯,祖籍是在湖州德清东郊的南埭村,是著名的作家、红学家,也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诗人,因为他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

俞平伯照片

俞平伯十五岁的时候在苏州的平江中学读书,后来考进国立的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两年后,俞平伯和杭州的一个叫许宝驯的姑娘结婚,许宝驯的家里是昆曲的爱好者,许宝驯的父亲是业余昆曲爱好者,母亲不仅能唱昆曲还会填词谱曲。

1918年俞平伯初次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白话诗《春水》获得不少人的喜爱,第二年还和朱自清一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名叫《诗》。1919年,俞平伯从北京大学毕业。1921年起,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逐渐走上研究古典文学的道路,后来还在清华大学讲学,主讲的就是清词、戏曲、小说和中国诗歌,成就卓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俞平伯开始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写下很多振奋中国青年的诗歌和文章。1935年俞平伯被推举为谷音社的社长,肩负起拯救昆曲的责任。1952后,俞平伯的一些红学文章和书籍被出版。1958年,俞平伯在北京试演了《牡丹亭》,目的是为了纪念汤显祖,当时周恩来总理还到现场观看了。万年的俞平伯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然关心昆曲的发展,1981年他和俞振飞为《振飞曲谱》作序,1986年,俞平伯受邀到香港参加红学学术研讨,1990年10月15日,俞平伯去世,享年91岁。

俞平伯作品

俞平伯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也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俞平伯作品有很多,也涉及很多领域,如散文、诗歌等。因为俞平伯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所以俞平伯作品中的《红楼梦辨》好《红楼梦研究》很是出名。

俞平伯照片

《红楼梦辨》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讨论的是《红楼梦》前四十回合的问题,中卷主要分析《红楼梦》钱八十回合的故事,下卷侧重的是佚稿和脂评的研究。后世将这本书评为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因为这本书虽然篇幅不是很大,但是涉及红学了很多的领域,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后世的红学研究者有很大的帮助。

《红楼梦研究》这本书也是俞平伯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这本书重点研究的是《红楼梦》后三十回合中的故事,其实这本书的前身就是《红楼梦辨》,1953年9月,俞平伯把《红楼梦辨》稍作修改后改名为《红楼梦研究》并在书中插入了200多幅精美的图片,以便读者更好的领略大师的风采,不幸的是俞平伯因为这本书还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不过这本书在后世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不论是红学研究者还是古典文学的研究者,这本书都相当于一个方向灯。

当然俞平伯还有一些精美的散文作品,如《燕知草》、《冬夜》、《西还》等,一些散文名篇如《西湖六月十八夜》、《陶然亭的雪》等都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捧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