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叶圣陶之所以能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名声斐然,离不开儿时父母的谆谆教诲.叶圣陶出生时家境贫寒,但是江南水乡地区向来对教育很重视.因此,叶圣陶的父亲本

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

叶圣陶之所以能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名声斐然,离不开儿时父母的谆谆教诲。叶圣陶出生时家境贫寒,但是江南水乡地区向来对教育很重视。因此,叶圣陶的父亲本着“再穷也要读书”的思想,早早的给儿子找了私塾,并且立下一大堆规矩。在如此耳濡目染下,关于叶圣陶的故事就开始发酵了。

叶圣陶和孙子

叶圣陶从出生起就属于天资过人那一群。父亲叶伯仁望子成龙,给他找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叶圣陶三岁开始识字、练字,据说六岁时认识至少三千字。父亲为了培养儿子习惯、督促儿子学习给他立下了“背不出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叶圣陶记忆超群,学习积极性又高,基本没有犯过错误,顿顿都能按时吃上饭。父亲大喜过望又给儿子请了远近闻名的私塾,私塾先生要求颇高,叶圣陶丝毫没有怠慢学习,很快就能熟背《四书》、《诗经》等古典书籍。

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觉得小孩子应当多见见世面。由于父亲是账房先生,叶圣陶年少时,常常随父亲在社会上闯荡收租。父亲带他拜年、贺寿、参加婚丧、各式典礼让他见识了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这些场景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显现。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叶圣陶能真实写照农民凄苦生活,离不开儿时的所见所闻。

叶圣陶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曾循循善诱教育自己的儿子,与当年他父亲的教育方式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引人称赞。不过无论怎样,叶圣陶先生传奇的人生就是一册故事书。

关于叶圣陶的成长故事介绍

叶圣陶的名声斐然于教育界和文学界。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他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为人高风亮节、平易近人;做事刚正不阿,全神贯注等品质离不开儿时父母的谆谆教诲。叶圣陶出生时家境贫寒,江浙一带古来出文人墨客,因为对教育很重视。叶圣陶的父亲有一些文化,早早的给儿子找了私塾,并且立下家规。在如此耳濡目染下,他茁壮成长,叶圣陶的成长故事还要从他出生讲起。

青年叶圣陶

叶圣陶从出生开始就天资过人。父亲叶伯仁望子成龙心切,为他请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叶圣陶三岁开始识字、练字,据说六岁时至少能识三千字。父亲为了培养儿子习惯、敦促儿子学习给他立下了:背不出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但叶圣陶记忆超群,学习积极性又高,基本没有犯过规矩,家规基本没用上。父亲喜出望外又给他请了远近闻名的私塾,这位私塾先生要求颇高,还要用戒尺体罚,叶圣陶丝毫没有怠慢学习,很快就能熟背《四书》、《诗经》等古典书籍。

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觉得小孩子应当多见见世面。由于父亲是账房先生,叶圣陶年少时,常常跟随父亲在社会上收租。父亲带他拜年、贺寿、参加婚丧、各式典礼让他见识了当地民情风俗,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这些场景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多有显现。

叶圣陶的成长中最宝贵的积累是书本知识和社会阅历。这让他在中学毕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至此一发不可收拾,成就一代教育大师和作家。叶圣陶的成长故事就是这么非同寻常。

叶圣陶故居在哪里

叶圣陶是中国近现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村子里的账房先生,只能通过帮地主收账来赚取微薄的收入,以此维继家庭生活。叶圣陶以过人的天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北京,也因此在北京、苏州两地留下了著名的叶圣陶故居。

叶圣陶故居

叶圣陶的江苏老家在苏州滚绣坊青石弄5号。这座故居是叶圣陶在1935年用积蓄买下的,也是他在苏州的唯一一处房产。故居是普通一间平房,从空中俯瞰呈丁字形。青石板铺成的走廊和四方立柱交相辉映,庭院内是一排紫藤静静匍匐在墙上,和小径一起一直蔓延到幽静的室内。不得不说是一处,养身创作的宝地。确实,叶圣陶晚年也在此完成了众多文学创作。古稀之年的叶圣陶在1984年将宅邸捐给了国家。

相比起江苏的故居,北京的宅邸就显得更加宽敞些了。北京的宅邸位于东四八条中部,是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这座四合院据说建于清朝中后期,原本是清朝官员的宅邸,清朝覆灭后由北漂的叶圣陶及其家人居住。由于是清式建筑,大殿两侧各有耳室两间,东西还有厢房各三间。宅内有雕刻精美的什锦窗、曲折的游廊等。硬山合瓦清水脊,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建筑典范。

随着叶圣陶老先生1988年在北京病逝,叶圣陶故居逐渐转变为文保单位,供后人参观,缅怀他当年文学救国,教育兴国的励志梦想。

叶圣陶儿子人物介绍

叶圣陶的美名传千里,他在教育和写作上的傲人成就,不仅仅影响了当时众多孩子的成长,对于自己的儿子也可谓影响巨大。他的儿子叫叶至善191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叶圣陶儿子叶至善

儿子年少时十分贪玩,但叶圣陶对于他的教育可谓宽松。他从来不要求儿子必须百分之百读什么书,这和他父亲当年逼他读四书五经有所异。在上学方面叶圣陶从不为孩子应该考入那所学校施加压力。在他看来儿子能否面对社会,并且在社会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如何?生活能力又怎样?这些问题才是他最关心的。所以叶至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茁壮成长。他是自由、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方式的秉承者。在家风和家教方面也不是特别严格。

叶至善读完中专就出来闯荡社会,二十二岁那一年他跟随父亲学习写作和编辑。叶至善学得很快,不久就成了优秀的儿童科普作家。1945年他进入了开明书店,出任《开明少年》编辑。他悉心研究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努力揣摩孩子们的心理,写接地气的,孩子们爱看的文章。明快、朴实的文字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很快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梦魇》、《未必佳作》成了脍炙人口的热门畅销佳作。

叶至善在教育儿女的方法上沿用了父亲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宽松和自由的发挥空间。不求成绩有多好,不求考进什么名校,把社会适应能力当做衡量孩子成长的标准。他教育孩子要用发现美得眼光看世界,留意身边小细节。叶圣陶儿子的成功告诉我们,学习方法最为重要。

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如下: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动乱的年代1894。当正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满清战败之时,在江苏苏州的一间小屋内叶圣陶出生了。

叶圣陶照片

幼年的叶圣陶家境贫寒,但是他刻苦努力。本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考入了当地的草桥中学。初中毕业后他在出任小学教员,并开始投身于文学事业的创作工作。他的笔名叶圣陶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成名的,他的原名本叫叶绍钧。1914年他受人排挤离开学校,这对他日后一心从事文学写作铺平了道路,他进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不久之后就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童话故事《稻草人》。

20世纪初,白话文浪潮席卷封闭的中国,叶圣陶看到了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希望,他很快投入到白话文写作中,写出了《春宴琐谭》。1921年,叶圣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写出了长篇童话小说《小白船》,很快引起了轰动。同年,他有幸加入到北京大学新潮社,结识了周作人(鲁迅的弟弟)、沈雁冰、郑振铎等一批觉醒的知识青年。这让他的文学创作事业如鱼得水,他们共同组建了“文学研究会”,用文学救国。叶圣陶很爱国,九一八事变震惊全国,他很快联合一大批文艺界人士,用笔杆子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等众多职位,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88年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就是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的人品怎么样

关于叶圣陶的人品评价,早已不能用德高望重来形容。语文课本中老师曾评价他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为人高风亮节、平易近人;做事刚正不阿,全神贯注等等。的确,叶圣陶的人品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他的原名叫叶绍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贫寒。叶圣陶勤奋好学,很快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

叶圣陶(右)结伴出游

叶圣陶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他教书育人,勤勤恳恳10年,在教学方法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热爱文学事业,离开教师岗位后,加入到新潮社,又参与到文学研究会组建工作。在这期间他写出著名的童话《稻草人》,稻草人展现的是那个年代,社会底层劳动者受压迫的凄惨生活,气氛悲凉压抑,由此可见叶圣陶忧国忧民的不凡情怀,人品不同凡响。

叶圣陶深爱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日军侵华后,他投入到了抗战文学创作中。他写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极富讽刺意味的描写了农民群众丰收成灾,却因为战争背景厄运连连。不得不走上反抗三座大山的路程。可谓接地气至极,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他的人品不言而喻。

叶圣陶的人品还突显在教育方面。解放后,他一头钻入到教育工作中,对语文课本的编写给予极大的贡献。他把朱自清的《背影》选入到课本中时曾说:“这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简直太干净了。”作为培育祖国未来的把关人,叶老在文学和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学界称它“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说到这儿,那么功勋卓著的一个人,叶圣陶的人品自然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