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和的继母 张兆和小妹张充和 终究的咱们闺秀
抗战迸发,充和伴随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昆明,沈从文帮她在教学部下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谋得一份作业。沈从文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一年后该单位闭幕,她又在重庆教学部部下礼乐馆作业,拾掇礼乐。她将拾掇出来的24篇礼乐用毛笔书写,初次展现了她的书法艺术。梅贻琦的清华日记里对此多有记载。
张充和正经、大方又热心,很有分缘,在人才聚集的西南科教界,她广结师友。在重庆她结识了出名人士章士钊和沈尹默等,彼此诗词唱和,不乏精美。充和见贤思齐,敬慕沈尹默的书法,正式拜大书家沈尹默为教师,常乘送火油的货车到歌乐山沈宅请教。榜初次到沈家,沈让张充和写几个字给他看看,沈阅后,以“明人学晋人书”评之。得力于这些名人的亲炙,张充和的诗词发明亦更上层楼。其代表作当数《桃花鱼》: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世点缀自在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边。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空想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章士钊爱才,赠诗给张充和,把她称为才女蔡文姬;而戏曲家焦菊隐称她为今世的李清照。张充和还会丹青,一次画了幅《仕女图》。后来这轴“悲喜仕女”还引出一段传奇故事。
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到歌乐山访问沈尹默,偶得他七绝:“曲弦拨纵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往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战时水利工程试验处担任人郑肇径(1894—1989,字权伯)先生。
他们亦师亦友,都喜爱书画。郑先生是中国榜首个留德学水利的,是出名的水利专家。张充和去时,郑先生不在单位,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诗,忽来构思,便借桌上的纸墨欲以此诗意画一位仕女。她先画仕女的眼线,再加眉、鼻、口。
此刻郑权伯进来,张充和从没画过人物,害臊,欲把画作扔进纸篓。郑权伯忙止住,展读诗、画后,既赞誉沈尹默的诗,又赏识张充和未完结的《仕女图》。郑权伯摊开画稿,让充和补画仕女的身体和琵琶,又“强逼”张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诗及上下款才作罢。
过了些时日,张充和再去玩时,郑权伯已将画裱好,把她早年写的牡丹亭中《拾画》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请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题词。次年,又在画的绫边上加上章士钊等人的题词。郑权伯将此画翻拍成相片回赠张充和作纪念。
抗战成功后,郑权伯回南京,将此画挂在书房中。因张充和于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们才开端通讯。郑权伯痛心肠通知张充和,他的《仕女图》等一大批书画在“十年骚动”中遭劫,一同期望张充和能将当年他翻拍的《仕女图》相片,仿制一份并在仿制的相片上题词纪念。
张充和恋旧,特作小令三首与仿制的《仕女图》同时回赠郑权伯。1983年张充和到南京,分外访问郑权伯,郑取出《仕女图》相片把玩,慨叹人是物非。1990年支配,《仕女图》俄然呈如今姑苏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恰被充和的侄孙张致元见到,在征得姑奶奶张充和的赞同后,不吝重金将此画竞拍到手。这真是社会发作了闹剧,人世便发作凄惨剧,而年月又发明晰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