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建钢:周扬与冯雪峰的分岐

2017-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冯雪峰又是怎样为毛泽东与鲁迅相知搭桥的呢?毛泽东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鲁迅终生未见过面,是冯雪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33年12月底,冯雪

   冯雪峰又是怎样为毛泽东与鲁迅相知搭桥的呢?毛泽东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鲁迅终生未见过面,是冯雪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33年12月底,冯雪峰抵达江西革命根据地,冯雪峰很快见到了毛泽东。

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会晤。或许是神交已久的缘故,两人犹如多年不见的老友,都十分热情。冯雪峰向毛泽东谈了上海的工作和左翼文艺阵营的活动,他特别详细地向毛泽东介绍了鲁迅的情况。

已读过鲁迅著作并对他心仪已久的毛泽东,对冯雪峰讲述鲁迅的事情尤其感兴趣。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在经过一番沉思之后,他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还告诉毛泽东,鲁迅对于毛泽东的了解并不比那个日本人多。他说,鲁迅看了毛泽东写的几首诗词后,认为有一种“山大王”的气势,毛泽东听后,情不自禁开怀大笑。

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结束后,毛泽东又向冯雪峰进一步详细询问上海的工作,询问鲁迅的事情。有一回,毛泽东来到冯雪峰的住处,见面以后,风趣地说:“今晚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毛泽东接着对冯雪峰说:他很早就读了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读过。

阿Q是个落后的农民,缺点很多,但他要求革命。看不到或者不理会这个要求是错误的。鲁迅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但他看到农民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批评阿Q身上的弱点,满腔热情地将阿Q的革命要求写出来。

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干部,很多人看不到,对群众的要求不理会,不支持。应该读一读《阿Q正传》。毛泽东还对冯雪峰说,他自己也想重读一遍,可惜当地找不到书。

他问冯雪峰,鲁迅这几年写了些什么。冯雪峰一一地介绍了鲁迅这几年写作的情况。
    毛泽东对鲁迅的倾心向往,给冯雪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昏暗的灯光下,毛泽东靠床坐着,一边用旧报纸在桌角上卷旱烟叶子,一边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并有过几次插话。当冯雪峰谈到到自己曾经代表“左联”去请鲁迅写文章的时候,毛泽东抬起头来,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说:“哦,你们还给鲁迅出题目!

不出题目岂不比出题目更好吗?”此时,冯雪峰又向毛泽东讲述了上海的党组织希望鲁迅将苏区的斗争写成小说,由他陪着陈赓将军到鲁迅家里的事情。冯雪峰说,陈赓讲述了红军艰苦英勇的战斗,谈了一天。

鲁迅非常重视这次谈话,以后一再提及,认为确实比《铁流》、《毁灭》里写的生活更动人。毛泽东没有吱声,陷入了沉思。冯雪峰说:“有人主张请鲁迅到苏区来当教育人民委员。”毛泽东微微摇头,接下去说:“真是一点不了解鲁迅”。低估了鲁迅在白区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鲁迅当然是在外面作用大。”

   在继续深入谈论鲁迅的时候,冯雪峰将鲁迅不想离开上海,谢绝到苏联去,认为在岗位上,总能打一枪两枪的想法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很感动。他说,这才是实际的鲁迅!一个人遇到紧要关头,敢于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坚决将艰巨的任务承担下来,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最可贵的品格。

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多次濒临危机,终于能够维持不堕,就因为人民有这样的品格,这点在鲁迅身上集中地体现出来。特别要指出的是此时的毛泽东已被“左”倾机会主义者调离红军,被排斥在中央领导之外,正受到冷落、打击,在这段时间里,他心情沉重,说话很少。

但那天晚上他与冯雪峰谈了很多,谈得轻松、愉快、充满信心。他俩一直交谈到深夜。

以冯雪峰为媒介,毛泽东和鲁迅在感情上有了沟通和共鸣。不可低估这一共鸣在毛泽东内心的影响。一个人,即使伟大政治家也不例外,当他身处逆境时,当他被误解、被冷落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理解与共鸣,最能给他以温馨。

他会从一些细节中,一些言谈话语中,寻找到精神的知已,并以此来充实自己,来加强自信。或许,从此刻起,鲁迅的形象在毛泽东心中至死未变。而对冯雪峰来说,因为使毛泽东及党中央了解到他与鲁迅的关系,所以,在1936年中央派人到上海开展抗日工作时,冯雪峰就成为他们眼中最合适的人选。

自那时起,冯雪峰与鲁迅相知相契。鲁迅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他的朋友冯雪峰会有那样惨烈的结局。
    四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毛泽东20年代在广州工作时,就已读过和注意到了冯雪峰的诗文,毛泽东写信给冯雪峰,说他喜欢他的诗,希望他到南方来参加革命工作。

毛泽东当时很需要得力的干部。30年代,冯雪峰和上海地下党为毛泽东寻找到了失散的儿子。40年代,冯雪峰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关押在上饶集中营,毛泽东指示组织营救。

1944年,他将自己的杂文结集为《乡风与市风》出版,又将自己在集中营里写的新诗题名为《真实之歌》加以出版。毛泽东阅读了冯雪峰出版的这两本书。1945年秋,重庆谈判时还邀见了冯雪峰,谈起了《乡风与市风》、《奴隶与奴隶主义》等文。

冯雪峰说:“我想不到主席在双方谈判那样紧张的关键时刻,还想到我这个和他分别了十年的小兵。他竟看过我最近发表的《奴隶与奴隶主义》,对我的文章评价很高,说是几年来他看到的文章中算是较好的一篇。


    毛泽东对冯雪峰的诗文曾经是关注和喜欢的。而这对冯雪峰本人来说,也是一种鼓励。1946年当他又出版了一本新书时,他就托人把这本新书转交给毛泽东。那时的毛泽东自然也不会想到日后会那样对待冯雪峰,冯雪峰这个在国民党上饶集中营关押了两年的雄狮,这个经受艰苦卓绝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铮铮铁汉,后来被命运捉弄,却始终昂起高贵的头。

   无论以冯雪峰在党内的资格和地位,还是与毛泽东的私人交情来说,毛泽东登上领袖位置以后,他都应该是信任有加的。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冯雪峰遭到了毛泽东的冷遇。一方面毛泽东把鲁迅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器重的不是鲁迅的挚友冯雪峰,而是与鲁迅格格不入的周扬,这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这些我们都无从知道。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敬重鲁迅,决不可能用别人的影子映照自己,鲁迅也不例外,毛泽东要在文艺上确立自己的思想,与冯雪峰相比,在性格、组织能力、对他思想的理解能力、阐释能力等,毛泽东选择的是周扬。

也可能是冯雪峰,在工作上不能使毛泽东满意,又可能是他自己在文艺理论上的独立见解……
    就在冯雪峰担任《文艺报》主编的时候,因为在处理李希凡和蓝翎评论《红楼梦》的文章上引起了毛泽东的一些想法和不满,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文艺部写了一篇《质问〈文艺报〉编者》的文章,亲自加以审定,发表在1954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

于是只得写了一篇《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一文,发表在1954年11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冯雪峰在文中还说:“在这次错误上,我深深地感到我有负于党和人民。

这是立场上的错误,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是不可容忍的。”毛泽东读罢这段话,在“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几个字旁边画了竖线,并在旁批道:“应以此句为主题去批判冯雪峰”。

为什么处在领袖地位或非领袖地位的毛泽东对冯雪峰前后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呢?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冯雪峰打成右派呢?这一个问题在困惑着我,因为以冯雪峰的资历与毛泽东的关系,他不应该有那样的结局,但他一生的坎坷给人们留下很多谜。


    冯雪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极少数参加过长征的文化人。

1933年到中央苏区瑞金,结识毛泽东。关系一直很好。可以说关系非同一般。但1949年,对冯雪峰的安排,不能说是很高。1954年,冯雪峰就开始受到批判,显然,毛泽东对冯雪峰不满,有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有一次毛泽东拿着雪峰的一篇文章说,冯雪峰的湖畔诗写得很好,怎么文章写得这么坏。

”其实毛泽东对冯雪峰的不满主要是理论上的分歧。认为冯雪峰有教条主义,这是很要命的批评。熟悉毛泽东思想的人都知道,毛泽东一生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极为反感,而且常以这种词汇否定一个人的一生。

冯雪峰一生就这样被否定了。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假如冯雪峰建国以后不再研究鲁迅,而是去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如果冯雪峰不再坚守自己在理论上的独立见解、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他的命运会好些吗?不得而知,有学者通过大量史料阐释冯雪峰在生命中二十多年的悲剧指出,冯雪峰的悲惨遭遇正是来自于他的爱、憎、分明、热烈,来自他不肯,也不会附和。


    2003年文艺界隆重纪念冯雪峰诞辰百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冯雪峰诞辰百年纪念大会,充分赞扬冯雪峰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拓者,为我国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度评价冯雪峰的“铮铮铁骨”。

在2003年第三届雪峰学术讨论会上呼吁“再认识一下冯雪峰”的呼声。冯雪峰1954年被卷入“胡风事件”受到批判,又被打成“丁陈冯反党集团”。

1958年被开除党籍,1966年文革受到冲击迫害,1976年病逝,1979年平反昭雪。
    周扬与冯雪峰都是悲剧人物,这样的悲剧不是由他们那一个人造成的,更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历史氛围造成的悲剧,同时与建国以后政治运动,频繁的风风雨雨息息相关,更是同我们党对文艺运动领导上的失误与挫折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历史的真实,这就是历史造成的悲剧和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