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院士 金华籍院士俞孔坚授衔美国院士并演讲
美国东部时间10月7~9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隆重举行了2016届院士授衔仪式,北京大学大学系李零教授和俞孔坚教授双双正式授衔院士。作为来自中国的外籍荣誉院士,本届新晋院士中还有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著名音乐指挥家余隆,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教授叶玉如,台湾著名艺术家刘国松等共6位。仪式在哈佛大学Sanders纪念礼堂隆重举行,每位院士在学院的签名簿上的逐一签字,正式接受院士荣誉。
为期三天的活动以“庆祝艺术和人文成就”报告会开场。邀请了7位新晋院士发表演讲并展示其成果,其中包括俞孔坚院士,他以“生存的艺术”为题发表了演讲,展示了其领导的研究和设计团队在近20年时间里,在国内外200多个城市开展的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设计成果,通过生态设计,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综合解决中国和世界普遍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给令人沮丧的环境带来了希望”,被时代周刊誉为“自然的力量”。
第二天的授衔典礼由MIT董事局主席Robert Millard和 Ariel总裁Mellody L. Hobson 诵读美国学院创始人、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的信为开场,并由五位院士代表做演讲,美国学院董事局主席Don Randel 总结到:“有这些新院士加入,我们感到很荣幸,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展示了他们的杰出成就,并服务于社会。”
第三天的活动中邀请了新晋院士、世界著名动物学家和自闭症代言人葛兰汀做演讲,讨论如何培养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儿童。最后, AAAS院长Jonathan F. Fanton 表示:“我期待新院士能积极参与学院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旨在使我们的共同未来更美好”“期待新的院士能继续学院的传统,跨领域合作研究,以及共同解决我们时代面临的紧迫问题。”
成立于1780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和地位最为崇高的学术团体之一和独立决策机构。今年的新晋院士包括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杰出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化领袖。本届授衔院士包括164美国和26位外籍荣誉院士。该学院自1781年首次开展评选以来,生物学家达尔文、科学家爱因斯坦、画家毕加索、胡适等各领域杰出人士都曾荣获院士称号,而目前在世的院士中,诺贝尔奖得主就有多达近260位。
“生存的艺术”给全球带来了希望
当日,俞孔坚院士给我发来了授衍的微信。我表示热烈祝贺,问他:“你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有稿子吗?”他说:“是即兴讲的,到时候秘书会有录音整理。”我想,整理录音需要好多时间,就问:“你的演讲题目是什么?”他回答:“生存的艺术。”
生存的艺术,我在百度上一查,这不是他多次演讲的题目吗?后来内容越来越丰富,最终已经成了一本书的书名,《生存的艺术》在2015年正式出版。
好在,他的精彩演讲经常被有心人整理后放到网上,即使等不到秘书把授衔仪式上的演讲翻译好传给我,我们也能大致了解演讲的内容了。
他的这本书为了说明当今景观设计学的现状,就环境问题、文化问题以及精神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展开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事关生存、事关文化身份、事关归属感,事关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而景观应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媒介。
他说,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重任。而面对这样的重任,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和监护的生存艺术,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产物和延续,它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无论在中国和世界上,长期以来都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中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有助于解决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他说,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一位渔夫划着小船经过一条两岸开满桃花的小溪,偶然发现了小溪源头处隐藏于山后的桃花源。这里被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内有阡陌交错的良田美池。
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人间净土,这里的人们像一家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老者健康矍铄,幼童也怡然自得。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食、美酒热情地款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现在,桃花源几乎成为了“美好生活”“优美环境”的代名词。
我们相信在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郊野。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积淀的产物。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们在农田耕作、灌溉、粮食生产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
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美丽,而且还具有生产力。这才是景观设计的真正起源,即“生存的艺术”。
俞孔坚认为,桃花源的消失,正是景观设计学界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专业设计者来说,目前主要面对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即是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第二个挑战是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第三个挑战是“精神家园的丧失”。
俞孔坚说,在新的世纪里重归桃源,是当代景观设计专业的使命和策略,现在到了景观设计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了。“天将降大任于景观设计学!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桃花源,即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