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杨少华 【马志明郭德纲矛盾】马志明与杨少华的矛盾
记者:如今相声重新受到关注,郭德纲可以说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有很多争议,您怎么看他的成功?
马志明: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从年龄上说,他是晚辈。这个人绝对聪明,而且在相声上下了很大工夫。我们这代人,在30多岁的时候,达不到他的这种水平。他是在事业上很有心的人,听了就能记住,接受能力、求知欲都很强。
而且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走市场,在市场打拼,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平地抠饼”,经过了观众的检验。我第一次看郭德纲现场,也吓一跳,确实跟别人不一样。我想以后也不会再出这样一个人。他事业心强,而且能吃苦,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才有今天,并不是偶然现象。
提起我父亲马三立,全国可能有一部分观众能知道。至于马派,现在也很难说就算是一派,这是人们高抬我们,让我自己说呢,我们就算马氏相声。
从我们家族说起,说相声的年代比较久了。我父亲马三立说相声,我爷爷马德禄也说相声,那年头有个“相声八德”,他是“八德”之一。再往上从相声的这个根儿说,就是我爷爷的岳父,也就是他的师父,就是恩绪。后来又避光绪的名字,这个号改成了恩培。好像
在我的记忆中恩培跟阿彦涛这两位是朱少文的徒弟。当然这家谱各种说法都有,从我的印象里头,听老人们说,第一代就是朱少文,又名“穷不怕”,这是我们说相声的鼻祖。他收了两个徒弟就是阿彦涛跟恩培。恩培当然不是我们马家人了,他是我爷爷的岳父,但我爷爷的东西基本是跟他学来的。
我爷爷的父亲叫马诚方,是说评书的,但是也是我们曲艺行的人。要从他那儿说就不是三辈儿两辈儿了―――马诚方、马德禄、我父亲、我,甚至于我那孩子马六甲,都说过相声。
我父亲的大哥叫马桂元,也是干这行的,他那艺术超过我爸爸,不过三十多岁就没了,要不然活到现在,他那肚子里的东西绝对棒……因为我爷爷在旧社会干这行很苦,就希望后代能改换门庭,不干说相声这行,低人三分,所以他挣点钱就供孩子上学。
我大爷上的是高中,那个年头上高中很不容易,一般要能上二年私塾就算有文化的人了。我父亲呢,供到上初中毕业,就是天津汇文中学,现在有时候校友聚会,这些同学们见面还特别亲。就由于这个底子,所以他们两位在相声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不能不说得益于文化水平。
大部分老艺人都是为生活所迫没办法,得了,说相声吧,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就干这行了。干了这行以后呢,肯定在艺术上就是人家怎么教怎么念就怎么学,到台上就这么说,真正的理解、发挥、改良一下,如何把这个突出原来的框框,更登上一层,他没有这个能力。
我大爷跟我父亲呢,就得益于知识。至于为什么他又干这个了呢?他们初中、高中毕业以后,我爷爷就死了,五十多岁。那年头五十多岁死就不算寿数太低,不像现在,七十多岁还上台呢,八十多岁还上楼下楼没事儿,那个年头人活得都短。
我爷爷一死,经济来源就没了,再想供他上大学,没有那条件了。万般无奈,只能还操旧业,就又归了市场,三角地,南市三不管,都跑那撂地说相声。所以基本上我大爷跟我父亲,除了上了这几年学以外,没干过别的行业。
马志明,男,回族,相声名家,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长子。被喜爱他的观众们尊称为“少马爷”。1945年农历7月14日生于天津,受到家庭影响,自幼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学武花脸。1962年调入天津曲艺团,正式开始说相声。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下放农村,积攒了深厚的相声功底。20世纪80年代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代收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为师。马志明为人耿直,不弄虚作假,为人低调,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氏相声”的真髓,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听众听了他的相声会回味无穷,形成了独特的马氏韵味。
作品能令小儿不哭、病者笑颜。文武全才,堪称文哏大师和武哏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大保镖》、《地理图》、《论拳》、《报菜名》、《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纠纷》、《五味俱全》、《黄袍加身》等。马志明先生是当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演员,属于宝字辈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