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017-1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构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新型的教学模式,"活动式"模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标,以人的生活与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美

【摘要】构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新型的教学模式,“活动式”模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标,以人的生活与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全身心、自主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愉快的气氛中自主地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式”模式、情境、自主探索、活动、创新

一、美术欣赏课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则是提高效率的核心。要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如今,在深入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要求广大美术教师增强对课堂教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富有基础性和创造性,又富于独特性和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如何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现行初中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

在这样的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

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也使教师形成封闭式的教学观念,习惯于沿袭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组织教学,很难进行突破。所以,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观念的指导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终于找到了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索此课堂***能否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活动式美术欣赏课开展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思路,是开展“活动式”教学的有力依据;重视学生主动投入或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活动式”教学的主体。

2、主动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潜力综合于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主动的投入到审美教学活动中。

3、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

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活动性原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创新兴趣,增长创新才干,发展创新人格。

5、个性化原则:坚持个性化原则是促进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个性化就不会有创新。

三、“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开放----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开放,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活动形式进行。它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的互动结构,注重培养合作精神,激励竞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位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去探索、判断,得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活动----在进行开放活动式创意教学时,一般的讲授法、自学法、示范法等都是难以达到本研究的作用,需供助发现法、暗示法、角色法等现代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讨论、合作、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四、基于“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各个操作程序中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的策略与方法

兴趣是维持学生不断学习的不歇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美术欣赏教学只有深入到学生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同时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如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

比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入境,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二)、“感受情景,自主探索”的策略与方法

在美术欣赏中我们知道学生只有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因此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认真感受作品内涵,积极探索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可以从意境、色彩、线条等因素去细致地体味面前的作品。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教师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初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座“金桥”,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

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

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画是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所以才会出现画面简洁、构图偏小,但意境深远的“马(远)夏(圭)山水”,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意境。

(三)、“体验情感,小组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能只停留于作品的表面,而应该对作品所蕴涵的情感作深层的体验。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活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同时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活动

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内涵,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

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

如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学生也是一看而过,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要画六君子?”“画家想表达什么情感?”“如果你想表达这种情感你会如何表现?”等等。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参与,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幅画可以从黄公望的题诗中了解,其画的意境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四)、“集体展评,交流反馈”的策略与方法

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充分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现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大胆地去想、去思考、去讨论。在集体展评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班级大集体的环境下亮出组内观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思路,扩大同学间的影响范围,使同学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同时教师应该及时点评,多用激励性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想象,而不能有心不在焉应付,不在意的态度,更不能责怪学生;一些好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充分的肯定,适当的奖励,即使不好,也不要马上否定。

诚如《潘天寿的“无赖字”和“烂污画”》一文中所提到的一样,潘天寿小时候不拘一格不按规范画画,体现的是其创造的潜质,如果没有那位老师的慧眼识才,如果处在不断批评环境中的潘天寿,其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中国的画坛就会失去一位艺术大师。

总之,要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提出合理建议,使他们的方案更为完善。

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内战的预感》让学生对作品发表多种观点:有的说“这张画好像是在梦里”;有的说“这张画很荒诞、恐怖。”有的说“画面一个残缺的人体象征了受难的群众”;有的说“天空蔚蓝,但布满乌云,大地撒满土豆这不说明西班牙荒芜的土地吗?”等等。对于学生的见解,教师进行分析,肯定其价值。并在大集体中互相交流反馈。这样学生思路拓宽了,思维活跃了。

(五)、“活动延伸,外化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在活动欣赏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审美意识,以及良好的审美观,对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有其极为积极的作用,为更好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还必需注意其他的隐性因素的渗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与深度,可进行欣赏活动的延伸,运用美的规律来外化创新。

如民间美术欣赏课之后,组织学生分组研究萧山地区的民间特色美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美在哪里?等。甚至让学生去研究此民间美术的起源、历史、文化变迁、文化内涵等等。把调查所得编成研究报告,再分组交流。这样学生把掌握的欣赏技能充分运用于现实环境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升了“活动”教学的层次与品位。

五、《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

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

象更具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

设计思想: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情景。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为学生展示与《父老乡亲》相配套的画面,创设了一种真实情境,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学生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其次,教师在课件中切换成《父亲》并提问第一环节中的问题如何解答。

学生感受情景,进行思考;大部分同学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这时,教师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认真感受作品内涵,积极探索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

教师引导画面并作适当解析,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

设计思想: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训练学生质疑、猜想的能力。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寻找、去探索,得出各问题的结论。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作品内涵,画面形象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

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什么?给这幅画取什么名最合理?

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

设计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会由此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现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有的说:画中的老农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有的说:我们组感觉画面很强烈,他是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老农激起的不只是我们对这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有的说:他使我们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

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学生取了更加贴切的名称:《父亲》。在这一反馈交流、情感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美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思想:在集体展评的环境下亮出组内观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思

路,扩大同学间的影响范围,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锻炼了学生在大集体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获得灵感的机会,同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保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气氛异常高涨,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几幅画及画名,学生认真欣赏,体验作品内涵,理解画面的美术形象。

教师设计题目:如果要表现《白衣天使》应怎样选择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酷日》(描绘警察的赞歌)的美术形象应怎样表现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等.

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美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活动延伸,外化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样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大综合素质,更好的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活动延伸,外化创新”可采取多种方式,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调查报告等来完成。

六、“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与思考

经过教学实践,摸索设计了“活动式”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激发了学生兴趣。通过“活动式”的教学,学生欣赏作品时主动性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愿意参与到其中。其次,从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学生是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发现问

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运用各种情境导入、小组活动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丰富的

情感状态和合作交往。在兴趣的驱动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2、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内显的行为,不易检测,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的。通过实践中和实践后的调查,观察发现,学生对提出问题的频率,深度和广度都有明显的提升,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更加的明显。

学生面对一幅幅陌生的作品,从以前被问到感受如何时经常表现出哑然无语到现在能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视觉感受,并大胆说出自己对一些作品的评价与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发展和完善了学生的人性,潜能。敢于提问的人多了;敢于***的人多了;有独到见解的观点了。并且从学生的欣赏文章中看出,学生对于美术欣赏方法已基本掌握,敢于表达自己的审美判断。

4、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锻炼,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活动当中,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意识得到相应发展;在总结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培养。

5、解放了学生的身心。以前旧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身心都束缚起来,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思路走。而“活动式”教学恰恰相反,充分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身心得到解放,可以大胆地去想,去创造,去发现,

使大脑解放出来,学生的空间开放了,开阔了,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了。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评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具有超前意识的灵活头脑,才能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努力钻研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强化实践,提高能力,使自己成为一条深不可测,奔腾不已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