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忠秧的诗歌 复兴“大武汉”的诗歌预言评柳忠秧的《天下江山黄鹤楼》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复兴"大武汉"的诗歌预言评柳忠秧的<天下江山黄鹤楼>李遇春 九十年代以来,曾经的大武汉在第二次改革浪潮中突然衰落了,这是让无数的江城市民乃至学子和游子都痛心不已

复兴“大武汉”的诗歌预言评柳忠秧的《天下江山黄鹤楼》李遇春 九十年代以来,曾经的大武汉在第二次改革浪潮中突然衰落了,这是让无数的江城市民乃至学子和游子都痛心不已的事。在我看来,还有比现实中的大武汉衰落更可悲的事,那就是文学中的大武汉的破碎!

我曾专门撰文探讨过当代文学中大武汉的城市文学形象的建构问题,老实说,我对当代湖北作家笔下的大武汉形象是不满的,因为我从那些当红作家的笔下看到的大武汉是平庸而琐碎的,是凡俗而艳丽的,种种江湖码头文化、青楼俳优文化、市井细民文化充斥其间,大武汉也就杳如黄鹤不复返了。

毋庸讳言,当代文学中的大武汉形象隐含着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小而不是大,是小家子气,而不是大家气度。然而,在读了柳忠秧的新古体长诗《天下江山黄鹤楼》之后,我得承认,我在他的这首长诗中看到了真正的大武汉的历史文化气象!

柳忠秧不是那种吟风月、弄花草的浪漫派诗人,也不是那种习惯于以审丑为乐的现代派诗人,他做诗迷恋历史、倾心文化,尤其长于做那种纵横捭阖、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长篇文化史诗,比如《楚歌》和《岭南歌》,又比如《天下洞庭天下楼》,及至这首堪称姊妹篇的《天下江山黄鹤楼》,都是当代诗坛难得一见的优秀长篇文化史诗!

关于黄鹤楼,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什不可谓不多,柳忠秧想在这里和古圣先贤分一杯羹并不容易!面对崔灏的七律绝唱,当年连诗仙李白也曾自叹弗如,举杯投笔不敢书,后来者如果没有积累到一定的气量和雅量,是断断不必在此献曝置喙的。

然而,秉性狂放、横迈孤野的柳忠秧,不惮历史上经典诗文的压力,反而吞吐八荒,笔纳万象,把有关黄鹤楼的种种历史事件、文化景观和诗坛佳话,全部熔铸于胸襟,倾诉于笔端,一发而为古朴雄豪、苍凉慷慨的动地歌吟,这不能不让每一个江城子民感发而兴起,叹为金声玉振重现于斯年斯世!

《天下江山黄鹤楼》,仅题目的提炼便可见诗人的大气魄,及观全诗,更能看到一个真正热爱武汉这座城市的鄂籍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告白,这是一首献给大武汉的长篇文化史诗。

虽然身处岭南,但柳忠秧胸中跳动着却是对以黄鹤楼为文化符号的大武汉的殷殷拳拳之心,所以他的这首长诗,我以为还是对大武汉近年迎来新世纪复兴的诗的预言与召唤!

诗中对大武汉的城市文化精神的提炼和歌咏,如诗人长期以来一直鼓吹的雄楚雄天宽,大江大武汉,融领天下、通纳九州,这些关键词,都一并汇入了一城三国,一楼九水、一桥飞架,九省通衢……这般壮美简洁的地理文化书写中。

长诗的最后,诗人用近乎游仙的笔法抒写了内心的衷肠,格调悲壮而崇高!柳诗一洗唐人的愁苦和暮气,如崔颢之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之长安不见使人愁,转而高唱自君天下巡江河、自由天下骑黄鹤,这是一种富有现代性的个性意识和自由精神的折射和迸发,给全诗增添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和柳忠秧其他的文化史诗一样,这首长诗同样长于用典、善于化典,把古圣前贤的妙语绝句在融汇贯通后随己意而率性切割和组合,这是柳忠秧作诗的一大本事。在继承中创新,既不做古人的奴隶,也不弃古人如敝履,这种文化和文学的胸襟,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

在诗体上,这首诗继续发挥了新古体诗的长处,融四言、五言、七言于一炉,萃散句与骈句为一体,把四言诗的古雅庄重与长短句的曼妙灵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柳忠秧做诗尊古而不泥古,故能脱古而出的过人之处。

唯其形式精妙,更兼思想深幽,诗人才深度触摸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作者李遇春: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