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南皮 南皮县于永昌写家乡名人张之洞
一部洋洋14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冰与火———名臣张之洞》即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部64集电视剧《总督张之洞》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政府网站电视剧电子政务平台立项公示,开机在即。在南皮人于永昌写的这部书和这部剧里,你将看到一个完整的张之洞,一个真实的张之洞,一个全新的张之洞!
清末重臣张之洞,是河北省南皮县人,他4岁读书,12岁中秀才,16岁中解元,26岁中探花,就此走上仕途。历任湖北、四川学政,整顿科场,创办书院。在山西巡抚任上禁罂栗、复农桑、查藩库、劾贪官,大胆兴革。
面对法军入侵,张之洞坚决主战,赴两广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谅山大捷。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19年,办实业、兴教育,修铁路、固堤防,练新兵、强国防,使湖北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重要发祥地;他提出的“中体西用论”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打开闸门。
张之洞晚年入阁拜相,签署《奏定学堂章程》,结束了中国13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筹建中国图书馆,筹划铁路新蓝图。张之洞临终遗言:“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
这部书和这部剧的作者于永昌也是河北省南皮县人,家乡人写家乡的大名人张之洞,引起我们张之洞研究会的特别重视,搬出了全部的家底。许多乡亲通过沧州日报、中国石油报、燕赵都市报、楚天都市报、教育观察、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报道,纷纷向于永昌提供有关张之洞的民间传说,国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著名作家),和张之洞在台湾的曾孙张法鹤(第40届金马奖主席),著名的编剧王朝柱等专家伸出了热情的手,对这位家乡草根的创作给予指教和帮助。
于永昌于2011年创作完成了32集《张之洞》剧本,与河北影视集团签约后,省广电局组织了多名专家对剧本读审,作出了河北省广电局《关于电视剧张之洞的读审意见》,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作了重要批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也分别对剧本提出若干修改意见,5月《大众文艺》特增专刋发表了《张之洞》剧本,目的在于在社会上更广泛的征求意见。
在听取若干读者意见之后,于永昌于2013年9月到武汉大学拜访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武汉博物馆馆长顾必阶(我以张之洞研究会会长的身份陪同前往)、到北京师大拜访著名学者张厚粲(张之洞嫡孙女)等专家,然后开始对剧本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修改,增加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和动人的故亊,又经过了整整一年的修改创作,由原32集延长为64集的剧本定稿。并由此改编出一部约140万字的小说《冰与火———名臣张之洞》。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张之洞一生的影视作品,张之洞只是在某些剧中零打碎敲的出现,尽管有十几个版本的传记和小说,因历史观念,创作手法等方面的限制,不足以展示出张之洞这个历史里程碑式的人物。
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很难写,像很多调料和果蔬肉类一样,堆在一起,看谁能烹调出一顿盛宴。于永昌说“做为南皮人,总想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张之洞,恨自己太笨,无法用一个静止的画面凝固张之洞丰富的人生与业绩,丹青不知人已老,退休那天吓了一跳,再不画张之洞更待何时?一幅幅画面在眼前闪烁,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就是连环画,让人物在画面上动起来就是电视剧呀,对,写一部电视剧吧,其艺术的作用比一件油画不是更逼真、更生动、更丰富、更理想、更具感染力吗?”
于永昌是一位作品颇丰的画家,也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师,我们南皮县文化志上有此记载:“于永昌,男,大浪淀乡肖九卜村人。1966年小学毕业在生产队当社员,1969年应征入伍,先在四川江油任工程兵部队放映员,后调新疆部队当美术创作员。
1975年转华北油田当钻井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河北师大艺术糸油画本科,毕业后在大学和中学当教师。其一贯坚持奋发向上的精神,当农民时曾在县文化馆搞展览,当战士时18岁发表处女作《班务会》,作品《演兵天山》等参加全军美展,当工人时版画《伴侣》获全国工业版画铜奖,当学生时版画《劲往一处使》获河北省美展一等奖,当教师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油画《雪夜》获国际青年美展(1985)中国青年优秀作品奖;油画《雪莲》被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收藏。
于永昌集文气、才气、义气于一身,集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于一身。在教育教学,文化艺术,社会活动诸领域多有建树。喜怒笑骂皆成文,荣辱成败都是歌。在大学任教期间,首倡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使我国开始设立民族民间文艺高等教育院校,河北师大教授李维世在《当代人》、《心路集》等杂志发表的报吿文学《当代武训》,就是写他为发展我国民族民间文艺教育而艰苦创业的事迹。
还有众多记者以《十年磨一剑》、《于永昌和他的小百花》等为题发表的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他的事迹。1999年,他提出“小百花工程”并任导师,数年过去,成效甚著。……”(以上文字载之《南皮县文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