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炜栋的签名 他为后学者竖起了为学为师为人的楷模——记上海外国语大学戴炜栋教授

2017-07-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为后学者竖起了为学为师为人的楷模--记上海外国语大学戴炜栋教授戴炜栋,1940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在新西兰惠灵

他为后学者竖起了为学为师为人的楷模

——记上海外国语大学戴炜栋教授

戴炜栋,1940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温斯洛大学教育学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组长,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市翻译家协会会长。现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与时俱进  推动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定位,不断推进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是戴炜栋在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期间首先考虑的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外语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教学与科研并举。戴炜栋明确提出,上外经过几次大的改革,办学的定位标准必须进一步提升,培养人才的目标要“与时俱进”。

因此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对传统的外语教育理念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予以大胆革新,要不失时机地走出一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新路子。鉴于上外已改变了单一语种的传统教学模式,他率先在全校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重构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机结合,由此组成新的教学模式,加大选修课比例,淘汰了一批内容陈旧的课程,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和自学能力、构建复合型外语人才和拔尖外语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上狠下“猛药”,进而为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戴炜栋和其他校领导的大力倡导下,上外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抓好复合型外语人才和拔尖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式、开放式、案例式教学法得到有效的应用。

戴炜栋教授担任校长期间,大力倡导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支持学生积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潜质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开发和鼓励。在被称为“小联合国”的瑞士圣加伦论坛上,上外大学生代表中国大学生发表精彩演讲,其流利准确的外语表达能力、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力和娴熟的电脑技能,展示了中国大学生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的自信与才华。

在上海召开的HPAIR哈佛亚洲商政双级会议上,上外学生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被邀请参加,在全国、华东地区和上海市举行的各项外语演讲赛和论文比赛、创新创意大赛上,上外的参赛学生均取得了好成绩。

上外的毕业生在高层次、高规格的人才市场上炙手可热,就业率一直以来在高校中名列前茅。上外复合型专业毕业生和拔尖的外语人才在国家部委、大型国企、外贸、外企公司、部队、院校等重要单位中如鱼得水,很受欢迎和重用。

上外为国家培育了4万多名高级外语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外交家,外事外贸战线、外语教学与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领导者。

重视教学科研、视教书育人为第一责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带领学校发展的同时,戴炜栋始终不忘教学科研、教书育人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戴炜栋长期从事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研究, 研究重点是 “第二语言习得”和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是国内最早从事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实践和提出改变“哑巴英语”现状,实施大、中、小学外语“一条龙”教学新思路的学者和领导者之一。

在追求私利和实惠的社会风气蔓延的当下,戴炜栋为国家作奉献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他为我国外语教学和教育事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甘作铺路石的精神40多年始终不渝。

戴炜栋教学严谨,学风正派。作为全校英语学科的负责人,他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工作与繁重的科研工作,白天的工作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不是处理工作就是上课,有些工作常常要利用晚上来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甚至通宵达旦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多年来,他很少能完整地休息过双休日和节假日。有人在2008年曾帮他计算教学科研工作量,这一算,才知道他这一年干了三年的活,是一个“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丹心一片育桃李

在承担大量繁重的管理与科研任务的同时,戴炜栋仍然坚持做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他经常讲,大学应该特别重视本科生教育,这个基础打牢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硕士生、博士生。在课堂教学中,他注重启发,不断将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学生反映,听戴教授授课,能获取到最大的信息量和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戴炜栋十分重视学术团队建设他根据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与特点,充分发挥学科各自的优势,围绕共同目标,保证研究力量的集中和研究合力的形成。这样一来,团队犹如南来北往的雁阵,可以以任务为导向,自由组合研究队伍,实现“一字形”或“人字形”的灵活变阵。 

这些年来,戴炜栋领导的学术团队始终坚持把推进学术发展摆在首位,定期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学术激励政策,对团队进行科研绩效考核,明确奖励标准,规范过程管理,提倡严谨治学,做到公开透明,使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充分发挥。同时按照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单元,各单元设主持人,在主攻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加强协作。

为了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帮助他们在学术上尽快成长,戴炜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每周召集团队成员进行学术研讨,定期和团队成员谈工作交流思想。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在科研工作中担当重任。在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过程中,他不仅以敏锐的思路和对前沿研究方向的洞察力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选题,而且在项目申报中主动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对青年教师在前期调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他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和协调。在他们准备基金申请文件的过程中,他抽取时间,认真阅读申请材料,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并与青年教师就其中关键问题反复讨论,直至满意为止。

为后学者竖起一座为学为师为人的丰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呕心沥血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多年来,戴炜栋培养出了一批批高水平的研究生,有许多人成为博士、教授,很快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骨干力量,一些人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多年来,他培养的数十名硕士研究生多数留在国内并已成为科研第一线的栋梁,数十名博士研究生均在国内外科研领域有建树。

正如戴炜栋的学生张雪梅教授在《我的好导师》一文中所说的:“我不仅从戴老师那儿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更大更深远。他总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任劳任怨,不记回报,默默无声地无私奉献。

身为校长和评委,多少个周末,别人都在休息、享受闲暇的时候,他在仔细阅读,审核一些评审材料;他在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解决在校内外发生的种种事关学校发展的问题;他伏案耕耘,撰写教材和论文;多少个风雨之夜,他要远行,忙着评审、访学、进行校际交流;多少个假日,别人在享受天伦之乐时,他还在拜访、问候别人、在检查、在值班、在……。

“他为所有的后学者树立了一座为学为师为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