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东手指操 顾玉东:拯救人类的手
在顾玉东身后,一张各种手势的招贴画引人注意。身体周刊记者 张新燕 图
在手外科领域,中国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作为中国当代手外科奠基人,顾玉东在手外科领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用他的话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手的高度灵活是和脑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常做手部动作能让手指更加灵活,也可以锻炼大脑,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顾玉东
1937年出生,山东省章丘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手外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手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等职。
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擅长手外伤修复与再造,手麻、肌肉萎缩、周围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在华山医院手外科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张各种手势的招贴画格外引人注意。这是顾玉东在瑞士洛桑访问一个手博物馆时,馆方送给他的。
“人类的手为什么这么灵巧,其特殊性就在于拇指的对掌对指,如果拇指被夹掉,手的功能就丧失50%。那么,怎样给患者再造一个拇指呢?”顾玉东伸出拇指,做了一个对指对掌的动作,“我们想到了人体上与拇指最像的脚趾。”
在手外科领域,中国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作为中国当代手外科奠基人,顾玉东在手外科领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他是世界上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第一人;他首创的“第二套供血系统”,使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他突破医学禁区,用伤者健侧的颈7神经修复瘫痪的手臂获得成功。
顾玉东总在各种场合重复这句话,“恩格斯说过,‘手成为特殊的劳动工具,是猿类进化到人的重要特征’。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大脑会思维,双手去创造。人的大脑之所以有创造性的思维,全赖于双手的实践。”
用足趾再造拇指
“手有19块小肌肉,这19块小肌肉的灵活运动,可以诞生出无数伟大的创造。美国《普林斯顿科学文库》里,一个叫皮内尔的教授写过一本科普书《手》,他说手部能做75万个动作姿态,比一本牛津大辞典的词还要多。”这一双手,顾玉东研究了数十年。
51年前,因为组织安排,原本想在心血管内科大展拳脚的顾玉东,被意外地毕业分配到华山医院骨科的一个分支——手外科,当时这个刚刚起步的学科,只有杨东岳教授和秘书两人。
1966年2月13日,顾玉东迎来了从医生涯的第一个“第一”,他参与了杨东岳主持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在此之前,国外已有医生尝试过拇指再造,但是用伤者自身的脚趾来重建手部功能还是世界首创。此后,接连做了5例拇指再造手术,均获成功。
顾玉东说:“1963年,陈忠伟教授开创了断指再植手术的先河,在显微镜下将断指中1.2毫米粗细的小血管重新接好,让断指重新获得了生机。而我们的手术则将手外科从断指再植发展到手指再造阶段。”
然而,接连成功了5例的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被“文革”中断了。顾玉东和他的导师杨东岳被下放到上海郊区。
1972年,中美建交,美国医学专家点名要看华山医院的拇指再造手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顾玉东和杨东岳回到了手术台前。“当时的团长哈瑞·邦克说,他们从1965年开始做动物实验,直到来华之前才成功。我当时就告诉他,我们做了5例全部成功,他感到非常惊奇。”
第二套供血系统
1972年随后的9年时间,顾玉东跟着导师杨东岳做了近100例足趾游离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达到93%,但仍有7%的失败案例。
1981年3月的一天,一名因工伤折断拇指的19岁女孩从大连来到上海,希望在华山医院手外科接受拇指再造手术。当时杨东岳身患肝癌,这成为他最后一台手术,然而手术的进展非常不顺利。
伤者的足背动脉血管变异,直径不到1毫米,由于血管口径太小,一旦出现痉挛,管腔就会关闭,造成供血中断,足趾坏死。此前顾玉东参与的近100例手术中,有4位患者存在血管变异,他们之中只有一人手术成功。
手术到底要不要进行下去?顾玉东走到手术室外,向女孩母亲征询意见。在女孩母亲的坚持下,手术继续进行。手术结束后,杨东岳就住进了医院,把病人全权交给顾玉东。然而,奇迹没有发生,女孩新造的大拇指每况愈下,由红色渐渐发白、变紫,最后变成了黑色。
虽然家属一再表示理解,但顾玉东却无法原谅自己。“医生的职责就是给病人解除痛苦,现在手指没好,还少了一个脚趾,等于增加痛苦。医生的职业不能拿百分比来算的,就是99%的成功,那个1%的失败对那个人来说,也是100%的失败。”
于是,他钻进了解剖室,甚至拿病人坏死的足趾反复研究,经过5年间对数百例手术的分析总结,顾玉东终于攻克了血管变异的难题。
“有细的,就一定有粗的,背面细,底面就粗。第一跖骨背动脉细,第二跖骨背动脉就粗,它是辩证的。”自从发现这一规律后,但凡手术中碰到血管小于1毫米的患者,顾玉东就一定要多找一根粗的血管,保证足趾移植后的供血万无一失,这就是他首创的“第二套供血系统”。
有了这个方法,只需多加两小时,一个脚趾就等于有了两个发动机,一个坏了还有另一个,双重保险。
后来凡是做两套供血系统的手术,没有一例失败。顾玉东也因此在1987年第一次获得了国家进步二等奖。
修复臂丛神经
手外科的发展,离不开神经移植方面的研究。
在人的颈根部有一组神经,叫做臂丛神经,它由颈5、颈6、颈7、颈8和胸1五根神经组成,是大脑和手部的中转站,支配着手臂和手指的一切活动。臂丛神经一旦损伤,患者的手和手臂会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产生非常严重的残疾。臂丛神经损害高发于年轻人,车祸尤其是摩托车车祸,极易碰撞头部、颈部,导致臂丛神经阻断。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被当作不治之症。
到了1970年代,显微外科逐渐兴起,各国手外科医生开始设想,能否切断患者身上的一根受影响较小的神经,来移植并修复受损的臂丛神经?顾玉东在探索治疗臂丛神经撕脱100例后,发现臂丛神经前面有一根神经叫膈神经,能否用膈神经来代替臂丛神经?
他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肺结核没有特效药的时候,就有切断膈神经来让肺萎缩得到休息的治疗方法,这说明拿掉一根膈神经并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还曾有将膈神经移植到肌皮神经上,原来僵死的二头肌可以重新活动了。”
于是,1970年8月6日,顾玉东做了世界第一例膈神经移植手术,用膈神经来修复臂丛神经撕脱的患者。如今,这一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84.6%的有效率。他说,“到目前为止,在代替臂丛神经的各种方案中,膈神经是再生能力最强的,因为膈神经是日日夜夜工作的,所以它长得最快,人一呼吸膈神经就长下去。”
医学领域中,总会有新的难题出现。1986年,佳木斯一个年轻人骑摩托车遭遇车祸,肋骨撞断,臂丛神经、膈神经全部撞断,肋间神经也不好用了。按照以往的经验,所有可用的神经都已损坏了,无法救治了。但是,顾玉东没有放弃,他从24年来的上千例臂丛神经手术记录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臂丛神经中的颈7神经断掉,对手部功能并不影响,虽然这与书上的描述大相径庭,但他抓住了这个规律,一个全新的手术方案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从病人的健侧手臂中,取出一根颈7神经借给患侧,使瘫痪的手臂重新恢复功能。
顾玉东把这个大胆的方案做了动物试验,动物试验成功后他为这名患者做了同样的手术。
这又是一次向医学禁区发起的挑战,一旦失败,意味着患者的两条手臂都将丧失功能。手术结束后,他一宿没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医院,看到病人的手部恢复功能,而且好的手没受影响,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臂丛学术大会在瑞士洛桑举行,顾玉东的关于“颈7神经根移位”的报告让全体代表震惊不已,他们纷纷问顾玉东,是怎么想到用健侧神经的?哪来的胆量如此冒险?顾玉东说,“我不是有胆量,这不是胆量能解决的问题,我是1000例临床实践的总结。”
现在全世界都在用这一技术,解决了臂丛神经的修复问题。
手外科学的“猜想”
顾玉东的大胆创新,来自于成千上万例临床经验的总结。五十年来,他为每一个经手的患者建一张卡片,把每一个值得深究的细节纪录在一张张小卡片上。
一张张不起眼的卡片,顾玉东把玩了50年,那些让世人震惊的创新成果,就是从这些浩繁的卡片里找寻最初的火花。顾玉东说:“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单独的病例,我把他们的情况定期梳理,就会发现这些病例中的共性,把这些共性总结出来就成了规律,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向矛盾的普遍性转化的过程。创新不是凭空想的,创新是建筑在你日日夜夜的积累上,科学的积累就是创新。”
1937年,顾玉东出生在山东章丘一个普通的家庭,幼时饱受战乱之苦,全家从山东逃难到上海。1947年的一个晚上,十岁的顾玉东因脑膜脑炎突发高烧抽筋而不省人事。医院值班医生急忙把一名年资较高的王医生从家中叫来。
救人心切的王医生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他没顾上自己的疼痛,赶紧爬起就直冲病房,从凌晨1点一直忙到早上8点,总算缓解了顾玉东的症状,而当时医生自己的脚趾已经骨折了。从此,医生形象就在顾玉东的心里扎了根。报考大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
1961年,踏上工作岗位的顾玉东又找到了新的榜样,那就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顾玉东在手外科立下一个制度,每年的年终要颁发以“白求恩”命名的各种奖项,每年在白求恩诞辰纪念日的这一天,全科室的人都要学习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
如今, 75岁高龄的他仍向着手外科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
他说,手外科发展到今天,还面临着一个难题:由于神经生长速度很慢(成人一天长1毫米,儿童一天长2毫米),移植手术后,一条瘫痪的手臂要完全恢复知觉,大约需要两年时间,而到那时,手部的19块肌肉早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萎缩了,病人的手指不能作出精细灵巧的动作,因此恢复和重建手内部肌的功能至今仍然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按照“猜想”,可以通过两大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加速神经再生的速度,使神经生长速度快5到10倍,才能赶上手内部肌肉萎缩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延缓手内部肌肉的萎缩。100年来,全世界围绕这个问题不断探索研究,现在国外还在搞神经生长因子,以加速神经生长速度。
“我这个人不喜欢跟着别人走,人家走过的路,我不去重复,我觉得可以利用中医中药来加速神经生长。当然,这个课题不是那么简单,可能要奋斗一辈子。”顾玉东又做了经典的“对掌对指”手势,“对掌对指是手内部肌的功能,但是这个手势却表示数字零,所以,我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还没有做到这个零,我希望我的学生,希望一代一代后来人,为手内部肌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