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郝景芳 如何评价郝景芳的长篇小说《流浪苍穹》?
“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容易什么都不信,也很容易相信什么。”
这是在《流浪苍穹》封面上的话。
故事的发生,主要是依托在未来世界中火星彻底变成人类的殖民地,火星上的人类发动革命,摆脱地球殖民地的头衔,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星球上开始的,两个星球的同类们遥遥相对,互相猜忌,却又摆脱不了对另一方资源抑或科技的渴望,这实际上正是这个世界上在发生的事情。作者通过塑造另一个星球,并赋予两个星球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幻想中大胆的推测。
在那个未来的世界中,地球变成了资本至上的大市场,全球化演绎到了巅峰,资本垄断也不断发展,人口增加,每个人都为了赚钱连轴转,政客善于面对镜头塑造形象,而商人善于倒买倒卖制造欲望,个体金钱利益变得无比重要,人们的勤奋程度和活跃程度空前增强。
而火星,却是一个曾经人们理想中的乌托邦,那里科技高度发达,资源高度共享,人人有家可住,有工资可拿,那里少有偷窃和犯罪,因为所有的建筑都是智能玻璃而无处可藏,火星的生活看起来其乐融融而幸福无比,可是真的幸福吗?
生活幸福吗?
这个问题,也是作品中女主角洛盈以及其他年轻人在不断思索的一个问题。
洛盈是火星派到地球考察学习年轻人中的一个,在为期五年的形成结束后,他们回归火星,却发现火星离他们越来越远,不是生活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地球上五年的成长,改变了他们的许多价值观,在两个星球迥然不同的环境和社会思想中的颠沛流离,让他们的精神产生了一种居无定所之感。在火星思念地球,在地球思念火星。在规则严明之处出生,在散乱芜杂之处长大,看似是他们的交流是一场考试的决定,实际却是命运依次降临。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下,这群少年的心被流放在宇宙中央,他们听的太多,学的太多,见得太多,两个星球的彼此孤立与丑化再也难以欺骗他们,他们再也无法满足于任何一种生存模式,因而在回到火星之后,他们就变成了革命的先行者。
“故事的开始是这群少年归家的时刻。身的远行在那一刻结束,心的流放从那一刻开始。”
年轻人们思索,进而变革,可惜的是,在他们自以为是最了解社会的人,实际上千百年来,一批批青年都是如此,在自以为是的了解中又陷入了迷障。洛盈联合大家在火星上发动了资本主义式的变革,在人们呼声高涨的时刻,她却得知在几十年前,也是这样一群青年,其中有她的爸爸妈妈,正在为将火星变为资源共享的新世界而奔走呼号。
就是这样,洛盈陷入了彻底地迷茫,她意识到,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没有制度会是完美的,社会的模式,不过是在那么几种中反复轮回,没有尽头,青年人们心甘情愿抛头颅洒热血,以为可以用生命谱写新时代,却远远不会预料到,数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他们的鲜血很快就又被另一群青年的呼喊踩在脚下。这是社会的命运,也是这些年轻人的命运。
在火星和地球之间,这个宇宙之中,洛盈和他的伙伴们只是不起眼的几叶孤舟,随着时间的洪流飘动,却不知哪里是自己该泊的岸,他们多希望自己只活在一个世界里,活在一种制度里,思想上的盲者,却可以做一个幸福的生活家,当你对故乡之外的地方产生好感和向往,故乡就再也不是你的故乡。
这大概就是郝景芳想要表达的,精神上的颠沛流离,而不单纯是肉体上的流浪苍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于一些人而言,心灵归宿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
全书中并没有什么过硬的科技点子,读起来不算震惊或者酣畅淋漓,但着实撩人心弦,将女性作家在写作中的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人物描写还是心理活动,善于思考而激进的年轻革命者,心有万语沉重不堪的老年领袖,普通人对生活的小小渴望,对人生的迷茫,对后代的期望,朋友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悸动,让我们看见了有很多人性的微光,不管是将来、过去、还是现在,都会闪闪发亮。
与此同时,本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说起来有点惭愧,我觉得最让我感觉奇怪的就是里面人物的名字,让我感觉过于西方化,缺乏世界融合之感,整体框架也过于局限于西方,感觉是依托北美和欧洲写出来的作品,可能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关,但这点瑕不掩瑜。
还有一点就是精彩的点子不多,大多数都集中在对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推论和思考,这点已经在前面提到过。最后一点,就是我私自认为结尾不算太精彩,不过话说回来,世界上其实也没有什么结局很完美的书吧。
动笔写书评之前,我特意去豆瓣、知乎等地寻找了对《流浪苍穹》的评价,很可惜,未能找到哪怕一篇观点充实,和我心意的书评,更可笑的是,在一篇读后感中,有人竟以“房价太贵”“想买房”之类的咆哮贯穿全文,抑或被邀请回答之后抖点机灵,我很失望,这对这样一本优秀的人文科幻书籍确实是一种遗憾。
写这篇文章,不敢说是弥补空缺(似乎这是个冷门书?),因为我写的也很幼稚,但算是我对好书的一份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