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 以治学的方式写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印象记(许华伟)
1949年11月11日,孙先生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西阳镇的一个村庄。由于家乡就在战国时期的古郑国渠畔,每逢灌溉季节,生产队就会派出有经验的老人带一群少年巡渠入山,沿途满肚子故事的老人总会说起许多与秦汉有关的传说故事。
数十里外,是秦代大将王翦的故乡———富平县美原。少年时期的孙皓晖每次去富平拉煤、走亲戚,总会听到许许多多关于秦朝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当中,一些秦时古地名渐渐了熟于心,诸如老内史(咸阳)、老云阳(泾阳)、老频阳(富平)、老高陵(高陵县)、老下邽(渭南)、老栎阳(临潼)等等。孙先生曾感慨地说:老人们的故事,使他第一次知道了秦。
“大秦”思想的奠基
1982年初,孙先生与省高级法院的三位朋友在创刊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将近5万字的经济法学研究重量级文章;随即,孙先生作为代表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法制工作会议”;不久调入西北政法学院,后进入西北大学。
在从事理论与教学工作的10余年里,孙先生在专业领域作出了许多重大突破,成为当时经济法学界的主要流派之一、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理论领域的长期磨砺,对孙先生后来的写作特质与风格出新,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
孙先生曾经说,“要不是法学研究经历,我肯定写不好商鞅变法;因为,没有现代法学素养,就无法解析古典法治的历史内涵。”孙先生还说过:“如果没有这些积淀,我后来对秦的认识肯定不会完成第一个理性评判———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唯一的一个古典法治社会。”
从作品说,这是《大秦帝国》能够诞生的第一个理论基础;而我们在《大秦帝国》中看到的知识叙述、历史逻辑、考据辨析、名士论战、诸子述评、战略思维、精神分析、文明视野等等不同于寻常历史小说的深邃之处,其实都在于既往知识积累、理论积累、思维训练积累的总爆发。
从事实说,在转入文学后,孙先生的理论功底成为了一种有机融入文学的具有强大能量的新资源。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导、教授李衍柱先生,已经对《大秦帝国》这种理论特质渗透于文学创作的写作方式给予了强烈关注,并写出了专门的研究文章。
西北大学时期,孙先生创作了80余万字、名为《金色的农业帝国———中国经济法制史》的著作。他的思想就在那个阶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部书的研究写作中,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历史对秦扭曲太甚,这是中国文明史的耻辱!
那时候,普遍流行两种对中国文明的评判思潮,一是黄色文明落后论,一是中国文化酱缸论。这是对中国文明的扭曲解读,孙先生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于是,在漫长的思索之后,孙先生决定了《大秦帝国》的写作计划。
只是,他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项工程日后竟耗去16年时光。当时,校方对学者们研究领域的变更,是怀着包容态度的。写作《大秦帝国》之初,西北大学还给了孙先生两年的创作假期。但创作假期满后,小说却还没有完成。为此,孙先生主动离开了大学,全力创作。他始终认为,“在西北大学,我完成了写作精神的再生。”
写作即治学
作为学者,孙先生有自己的治学方式;作为作家,其治学方式必将影响《大秦帝国》的创作。孙先生的治学,可以从林剑鸣先生的治学方式上一窥端倪。林剑鸣先生是《秦史稿》、历史小说《一代政商吕不韦》的作者,都曾从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曾对孙皓晖先生的创作给予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林、孙两位先生二人的研究和创作之路非常相似。林先生的治学注重对于史料的综合研究,逻辑排比和理论分析,又曾经师从陈直先生,深得陈直先生的真传。陈直先生的治学方法是:使文献与考古合为一体。
这种方法是王国维先生开启的,是中国史家理论思考和工作实践走向科学化的开端。这里并不是说,从王国维、陈直、林剑鸣到孙皓晖有师承关系,要表达的是,有一条把文献考察与文物考察结合在一起的治学道路,使这些学者拥有了更为开明的眼光,更为充分的材料;他们的成果是最新的成果,是值得信任的。
从《大秦帝国》主要的参考书目中可以看到,《大秦帝国》不仅依据的有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还尽可能吸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大秦帝国》以页下小注的方式,注明了参考书目和作者、出版者等信息)。关于战国时期的文献,除了《史记》,还有《竹书纪年》《战国策》《商君书》《吕氏春秋》《韩非子》《荀子》《尉缭子》《三辅黄图》等等;近年考古出土的还有云梦竹简中的《秦律》《编年纪》、银雀山竹简中的《孙膑兵法》《六韬》、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等等。
现代研究成果如《赵国史稿》(中华书局出版)等书。这些资料不仅可补充以往史料记载的不足,而且还纠正了许多重要的史实错误。孙先生十几年如一日,专心致志的研读这些史料,下了很大的工夫,《大秦帝国》里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形象都是有据可依的。
《大秦帝国》是有深厚学术基础的历史小说,这是它优异于同类读物的一个特点。
精神本位的“传教士”
《大秦》一出,孙先生迅速走红,大量媒体采访、电视节目、演讲邀请纷至沓来。《大秦帝国》里面有很多生动曲折的故事,孙先生却很少提及,《大秦帝国》的文明理念是重中之重,“都像传教士一样,很执着地叙说他的理念”(记者们的一个经典描述)。
可能,在孙先生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演讲,要讲出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的“理念”;因为那是作品的根基,又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而作为创作精神与作品力图传播的内涵,恰恰又需要这些东西被社会理解。
所以,他经常地,几乎是顽固地重复这些东西。在孙先生身上,可以看到堂·吉诃德式的精神和执着。为了说清楚中国原生文明的正源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了说清楚大秦帝国的本来面貌,为了能给当代的人一些启示,孙先生一直在努力着,任何外界的力量都不能阻止他的前行。
孙先生是电视剧《黑色裂变》的编剧,是很少见的很强势的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不能轻易地改变他的思想。在剧本讨论中,孙先生明确地宣布:五种意见绝不接受,第一就是故事的阴谋化。虽然就小说和戏剧而言,写阴谋可以写得曲曲折折,很有吸引力,“更有戏”。
孙先生极力反对历史剧阴谋化,认为这些手段既庸俗老套,又低估观众理解水平,是历史剧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每遇如此讨论,孙先生必定痛切陈词,绝不退让。但是,孙先生绝不是一概排斥好意见,相反,只要确实有深化的突破口,孙先生总是以超强的理解力立即就接受了,丝毫不扭捏作态。
譬如,如今被大家引为经典的秦孝公与商鞅的有关渭水刑杀的三日三夜大辩论,尤其是君臣开始交锋的那几个回合的经典台词,已经被公认为是历史剧的智慧高峰。
这一桥段的增加,就是基于第一个制片人的一个意见:孝公商鞅总该有些矛盾吧,太顺了。在那次讨论会上,孙先生听完后思虑片刻,立即说:好,我来加,只要方向正。当晚,孙先生彻夜未眠,便加写出了那场戏。次日一拿出来,立即获得一片喝彩。
孙先生的第一部编剧,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艰苦。辛苦,是凡有意见,绝对是亲自动笔,绝不叫人代劳,怕的是剧本走形。艰苦,是与各种变形意见抗争,努力说服,为此使许多人不快。值得欣慰的是,《大秦帝国》第一部播出后,几乎所有人都理解了孙先生。
孙先生的坚持是对的,《大秦帝国》图书热销,电视剧热播,也证明了读者和观众的接受。2010年的三八妇女节,全国人大副主任、中国妇联主任陈至立和网友交流时,还特意推荐大家看电视剧《大秦帝国》。
她说:可能大家没太注意这个剧是写商鞅变法,看了以后还是蛮有感慨的。这些事实证明,孙先生鼎力坚持的理念正是目前我们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很多人喜欢《大秦帝国》,其实也是因为接受了孙先生倡导的“理念”。
崭新的文明史观
孙先生念念不忘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这是《大秦帝国》开篇第一句话,是这部作品的郑重宣言。《大秦帝国》的创作目的就是给国家和民族寻找文明话语权,这是孙先生的郑重承诺。
《大秦帝国》要超越并肃清《河殇》的影响;取代台湾柏杨先生的“酱缸论”;突破了自司马迁《史记》以来的史学定式;要确立“历史发展的本质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历史哲学意识,历史文学的最大使命就是形象地呈现民族文明形态演进的脚步。这是《大秦帝国》的文学使命。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时代。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地生存发展到今天。
《大秦帝国》让我们重新回到了战国时代,回溯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我们应该用崭新的历史观来衡量本民族的原生文明。孙皓晖先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比如说,《大秦帝国》与《史记》在历史观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孙先生是不满意司马迁的历史观的,老庄哲学有保守的一面,用做个人修养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就不行了,两千多年前就被当时的国君(比如秦孝公)抛弃了。
《大秦帝国》弘扬的是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需要的。更何况,我们现在处于改革的时代,提倡的是锐气进取,改革创新。孙先生要突破《史记》的某些历史观,这也是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的。温家宝总理曾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赞扬的是为国家民族大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秦帝国》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有人说这是战国时代的百科全书。一个人的精力、学识、记忆毕竟是有限的,《大秦帝国》里也难免有错。比如,战国时期诸多器物的有没有问题;有些词根在当时是否出现的问题;有的人物在前面已经死去了,后面又出现了;又比如书中的错别字的问题,数字算法的矛盾错误问题等等。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算是硬伤。
孙先生主动提出在大秦帝国网站上发表消息:请广大的网友指正,凡是错误的地方我们一定会修正,意见正确有效者,孙先生自费赠送一套完整版《大秦帝国》。2008年《大秦帝国》全套出版,之前已经出版的第一至第四部书稿都做了修订,有不少的地方吸取了网友的意见。孙先生自费购买几十套《大秦帝国》,赠送给指出错误的网友,表达了感谢之意。
孙先生已经完成了《大秦帝国》(全6部11卷)的创作,但是并没有停止工作。孙先生虽年逾花甲,但又制定了十年计划,准备再高效工作十年。孙先生计划写出30集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文献专题片脚本,并要亲自来做制片人;写出三卷本的《大秦帝国》前传———《马背诸侯》;写出电影剧本《秦始皇》四部。
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信哉斯言!